记得从前听吴军老师《硅谷来信》课程的时候,中间提到过一个概念,就是在学习一个成功企业的时候,不要看它现在做了什么,而是要看它在过去做了什么。
其实人也是一样。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顶级大佬的思维方式,好奇他们如你我一般年轻时都在思考些什么,又以什么样的逻辑在行动。
恰巧这两天就看到一篇帖子,有人将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创业10年间发在微博上的思考感悟都汇总到一起(想要的可以跟我要),看完非常受启发。
围观张一鸣的微博,发现他说得最多的关键词:延迟满足感,自控,理性,反省,创新,学习。
其中有一句“既会庆幸做了什么,也会庆幸没做什么”让我思考许久,今天就这句话作为切入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感想。
在我看来,“既会庆幸做了什么,也会庆幸没做什么”这句话更多的是以收益角度出发,感叹过去哪些正确行为的投入造就现在的收益,以及庆幸过去没做啥事让现在避免了损失。
反观我们这些普通人,则更多以损失的角度出发,后悔过去做了什么导致现在的损失,更后悔过去没做什么导致现在的损失。
就比如说网友票选出来的十大遗憾之事,十个遗憾里边有七个是因为没做而遗憾。现在看着这个排名,我都有些后悔曾经没有好好学习,所以现在才这么费劲。
那为啥我们会经常后悔呢?是因为当时做的事和将来我们真正想要的相违背。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做损失厌恶,顾名思义就是损失令人难以忍受。在未来收益太过遥远的时候,保持克制,拒绝眼前唾手可得的舒适更令人难受,所以很多人的行为出发点就是为了避免当下的痛苦。
正如网上的一句毒鸡汤:“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会舒服。“
人们总是选择容易的,而不是正确的,但这样做的普遍结局是,现在避免痛苦甚至舒服的做法会造成未来更大的痛苦,然后后悔。
就好像你当初为了偷懒不好好学习,现在却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维持生活(上学偷懒一时爽,上班搬砖火葬场);过去及时行乐的胡吃海塞,导致现在健康成了问题。
这就是大佬与常人的区别,甘愿为了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进行自我控制。
这使我想到在跟父母/恋人/朋友发生矛盾时所做出的选择,争吵/沉默/逃避都是容易做出的选择,甚至还可以通过宣泄自己的情绪方式,以达到减轻自己痛苦的目的,但却无益于彼此长期的和谐共处。
而我们选择逃避困难对话是因为我们既害怕处理失败,又不想示弱。等到失去后,发现在亲密关系中丢不丢脸/示不示弱根本无关紧要后,才知道后悔。
恰如 “子欲养而亲不待”和“浪子回头已无用,往日伊人为人妇”这种经典剧情。
所以长期收益的做法就是坦诚沟通自己内心的想法,就算依旧无法改善局面,就算当时自己示弱心受折磨,但自己却不会因为当时的隐瞒或者无作为而导致未来的悔恨。
示弱并非真弱,逞强不是真强。
正如张一鸣另一句话所说:“当感到沟通困难的时候,最好的沟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说法,而是:更坦诚地沟通。“
以因果关系来解释,过去做法的因就是现在情况的果,现在做法就是未来情况的因,今天和明天已经由昨天决定,我们可以决定后天。
我们口中勾勒的理想未来,如果在今天的行为中没有体现,那它就永远不会实现。
以我自己健身为例,过去几年我的健身动作和饮食结构几乎没有变化,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但我却忽悠自己说未来会更好,不过事实却是始终维持一个体型不变。
前阶段我突然意识到,不变计划就永远不会进步,走老路永远到不了新地方, 所以我果断改变了饮食结构和训练内容,现在体型相较于从前有了可观的改善,6块腹肌也出来了。
阅读学习计划也是同理,为了避免”书非借不能读也“局面,我甚至买了个高考365天倒计时摆件提升自己的紧迫感,规定自己在特定时间内完成规划的学习任务,完成特定指标。
现在相较于从前随性地学习,现在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同理,假如说未来是个有待完成的大拼图,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今天应该拼哪块,而不是推脱改日再说。因为你也知道拼图这玩意一时半会是搞不完的,所以需要分解成每一天都干嘛。
说到最后,人多数会因为自己没做什么而悔恨,少数才是做了什么而后悔(比如违反了道德或法律的边界),所以行动就是好事。
很多事情悔恨是没用的,问题不被解决就永远存在,犹豫,抱怨,感叹都没用,所以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去适应,不能适应的去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
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自我的提升,包括思想,意志,理性,逻辑,修养,自我控制力。这些发展好了,人生自然会避免很多悔恨。
路就在脚下,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