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上通知今天上午必须参加在线学习。我听在线课程效果大打折扣,反正都要花掉一个上午的时间,会场就在成都,不如去现场。成功邀约到欧。有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是幸运。我们去得太早,绕着市教科院的几条大街走了一个小时,天天锻炼身体好。
会场坐得满满的,学习主题是“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小学(幼儿园)学校管理的挑战与机遇”。会场上遇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听大家聊天,基本上都是“奉命而来”,像我和欧这种主动跑到会场来学习的人估计不多。新都的一位教师过来给我打招呼,回忆了好一阵子,才记起我们五年前一起参加培训,后来再也没有见过面。她的大娃上初中,生了二宝,这学期才回到学校上班。聊起当年学习的那股子热情,都很感慨。”“五年了,我老了不少。”我笑着说。她说:“你还是那么有活力,还是那么爱学习。一点儿没有觉着老呀。”我听着她的夸奖很受用,她说的就是我喜欢的状态。
我是冲着沈祖芸去的。上一次“文翁大讲堂”听她的讲座,很有见地,我期待着听到她更多的思想。原以为是李希贵老师和沈祖芸老师的讲座,结果是几位校长代表八分钟发言,沈祖芸老师主持发言和点评,李希贵老师做最后的总评。
沈祖芸老师主持的开场,就告诉大家,临时调整了会议议程,目的是展示课堂的动态生成。校长们的分享时长一变再变,由二十分钟到十二分钟,昨天晚上通知变成了八分钟。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研讨中,形成互动学习的场域。真正的达到培养老师,而不是培训老师。培养需要更多沟通,需要放长过程,这样与会者才有归属感。大家慢慢释放自己的能量与智慧,停一停,想一想。只有真正接地气的分享,才有真正的提升。教育就是要由窄巷子走向宽巷子,而走出教育的窄化,分享是最有力量的成长方式。分享意味着经验转化为知识产品,给人启发。这是运用利他原理产生影响力,会议的目的是回到教育的理解,回到教育的本质。
主持人的破题很精准。这次活动的背景为什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因为我们已经干得不错,现在是要向更高质量发展挺进,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们大部分学校要思考二次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要看价值观,看勇气,看坚守。困难大,挑战多。但是这样的时代,机会多,资源多,能为教育调用的东西越来越多。学校有很多机会尝试与探索,试错成本相对低。因此,这样的背景,也是一种发展的机遇。我理解的主题破解核心词就是九个字:应挑战,抓机遇,促发展。
八位校长的发言,谈劳动课程,谈乡土课程,谈“水文化”课程,谈活动课程……从课程的角度,丰富了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所有的课程都是基于人的发展,将课程和生活、社会、自然、文化等方面关联,拓展学习边界,借助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有校长谈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变革、学校文化营造、人际关系润滑等等,呈现出学校管理特色。八分钟讲出特色不容易。有的校长直接聚焦一个点深谈,给人启发不少,有的校长想要全面开花,听后觉得他们干得不错,但是可供借鉴的内容无法细讲,我们只能停留于欣赏。
沈祖芸老师的确是主持很点评的高手,每一个校长的汇报,她都能精准地拎出其中的精髓,引发大家的思考,还能针对校长们的困惑及时给到建议。有一段点评印象特别深刻。一位校长呈现了很多活动课程的照片,个人觉得汇报内容没有清晰的结构化,我很好奇沈老师会怎么点评。
“相信学生身上的潜能。不知道各位老师刚刚听报告时,知否关注到每一副照片,孩子们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纪律最少的。30多幅照片没有重复的孩子,说明课程对于学生的覆盖面广。这些室内与户外的体验与行动不需要管制。而自由的地方,最朴素学习的最容易发生,纪律降解,就还原了学习的本来面目。小学需要大量的具身认知,所以要让学生大量地动起来,多种方式地动起来。过分强调守纪律的学习,就会使原本有二三十种学习方式变成了一种。比如讲师以讲授为主,不管说好多遍,擅长听觉型的人有用,其他学习风格的孩子就不适用。再如小学课堂讲完某一个知识点后给任务,喜欢说“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男生听不全,永远落在后面被批评。因为他想追求好,就实现不了快。美好教育的结果是所有学生都在发生学习。那就要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课程体验。多样化课程意味着匹配的覆盖面广。请各位老师,各位校长在学校里多打开一扇门,一扇窗,或者是一束光。也许多一扇打开的门,就能缓解到学生的压力。如果一切行动通道都被关闭,无处释放,就无法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这是她说的大意,加引号是我想强调:她这一段话里,尤其是那种对孩子释放自由空间和时间的观点,深深打动了我。她的出发点都是如何让孩子成长得更好,高引导低控制,给时间,给空间,给平台,让孩子的学习真实发生,主动发生,或者在一定条件限制下,也具有被动的能动性。一切以控制为目的的行为都不是真正的教育行为。
李希贵老师最后总结,跟我们谈到了三种关系的思考:
1.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涉及到课程规划与课程实施设计的原则。扩大孩子认识半径,我们对孩子认识世界做了大量工作。让学生在校园里活一遍,将来遇到的所有挑战、困难、挫折等可能都经历过类似情境,学生就是有准备地进入社会。学校是帮助孩子社会化场所。学校像社会,像社区,有各色人等。课程丰富就是课程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覆盖得更多。课程多样化就是与不同学生的契合度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中改造世界。将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作为学习任务,还可以做很多,更多地认识未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而不是过去的世界,现在的世界,家门口的世界。
2.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所有的关系中,师生关系的润滑是最重要的关系。 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好了,家校关系自然和谐统一。一切为了孩子,所有目标都聚焦孩子。对家长,不讨好,有原则,不退让。因材施教,就是尊重选择。把 选择权力交给学生。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的关系容易对立。不太主张发展学校的特色。一个校长喜欢葫芦丝,整个学校的孩子都学葫芦丝,这是非教育行为。“葫芦丝学校”并非为了孩子的个性。学校的智能就是要发现学生潜能,提供资源和多样化课程支撑,配置更多资源匹配学生需求,促进每个学生走向属于个体的卓越。
3.学校管理与学校治理的关系。当下管理研究多,治理研究少。当下的学校,一是管理权从集中走向分布。发挥教代会, 学术委员会等不同功能。二是组织机构中,研发平台很重要。可以成立若干个研究中心,如作业研究中心,考试命题委员会等,集中各路智慧,形成其他老师可用的模块。要把握好教师精力、教育资源、信息等的流向。把班级调小,让老师上更多的课,这样与学生产生的接触更多。学校的资源要放在所有学习可能发生的地方,如主题学习的图书资源配置,把资源最大限度配置到学习 到,教师的精力要流向学生,形成没有管理的学习社区。老师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管理者就要助力老师,解决老师的额外负担。
再一次感受到,一切以控制为目的的学校管理,也不是好的管理。激活管理对象对教育的高价值的追求,激活教师的发展内驱力,给予时间、空间、资源和平台,让老师释放出创造力,和同伴一起,和学生一起,发展自己,发展学生,发展学校,一起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才是一所学校不断变好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