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于老师在课堂上指导朗读的做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在于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时候,我感受至深的是第一课时于老师对学生说的话:“读课文要注意停顿,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读书一定要思考,还要想象,还有,没有停顿,就不能转换语气。看书,听于老师读一、二、三句。”于老师示范读完之后立刻说:“一句话读完了要停,给自己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读下一句可以换语气。”于老师在这里的指导朗读绝对堪称经典,我以前只告诉学生一句话读完要停一下,却没有像于老师那样解释为什么停顿,其实是我也不甚清楚为什么停,原来是为了给思考留下时间,是为了转换语气,这也是我在朗读时的一个大忌,我在读书时也是一个语气就读完了所有内容,直到看到了于老师的这篇课例,我才明白了每一句话停顿的科学原因。
我也在听许多老师讲课时讲到了一句话读完要停顿一下,但是老师也没有像于老师这样解释得这么清楚,而且还范读,范读之后又让学生轻轻读一遍,轻轻地念,边读边思考、想象。
于老师后面又有一处范读,于老师说:“现在听于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这些第一手知识,听老师范读,可以说正是学习的浪漫阶段,于老师的朗读不仅仅让学生深陷其中,也让许多听课的老师禁不住流下了热泪。读完后台上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学生自由轻声练习读课文,越读越有味道,可以说这是一个精确练习阶段,学生们把刚才于老师的所授转化为自己的感悟,这种感悟结合感人的朴素的文字,又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后来于老师的问题,以及第二课时的细致解读分析,可以说是基于前两个阶段学习的综合运用阶段,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综合运用阶段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
叶圣陶说:“在不断朗读、吟诵、体验、玩味中学会领悟、理解、感悟、品评,教语文最难的地方就是让学生长悟性。教师不断丰富学生视野,深化学生的灵性,这已经将语文教学的真谛推向极致。语文阅读能力是在语文实践中自主习得的,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分担不了,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导者,多方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总得来说,这节课上,于老师让学生在读前注重生字书写,间架结构;在读前让学生反馈预习的所得;精读前选择典型词语讲述词义,并告知学生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一定要查字典;在学生读书没有停顿时,于老师讲述停顿的重要意义,还给学生示范读,为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停顿;在学生的朗读中发现词汇进行分析,辨别词汇的优劣,把握词汇在语句中的情感基调。于老师最后的精彩,用生动的引用来解释了责任,突破了重担和翻山越岭两个关键词汇。
在第二课时中于老师边读便让学生谈感受,于老师把自己也当成一个读者,于老师问学生想对自己说什么,这就是移情,将学生对课文中儿子对母亲的爱移到现实中自己对母亲的爱,学生说出了真情实感,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妈妈没有来,并且哭了起来 ,于老师让学生猜猜此时此刻,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还给了范围,是《游子吟》中的一句,此时此刻,于老师想说的第二句话是:“《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我周围还有别人的父母健在,我要像关爱我的父母一样关心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于老师这里的真情流露,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这里将母爱升华,将师爱放大,原来传播母爱,关爱孩子,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件事情上升为哲理就是这句经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啊!这里是于老师所学的积淀爆发,也是于老师语文课堂的一种精神传承,他在传承儒家智慧,孔孟之道,这样有境界的语文课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启发,对老师们也是一种标准的示范,更是于老师心中对于老人和孩童的真挚情感的体现,于老师是这样读书的,也是这样自然流露的,更是这样践行教育使命的。
总体来说,于老师认真让学生说文解字,读文解意,细细品,慢慢研,轻轻读,缓缓悟,不疾不徐,师生用心交流,融于一体。在这节课上于老师充分让学生说话,学生说出来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说出了隐藏在文中朴素语言中的词理,也道出了世间所有人永远无法回报完全的母爱,可谓人课合一,浑然天成,玩味辞章,此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