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为了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第十四章“赢了游戏输了自己”中讨论了处在“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中的人的特点。
苍鹭先生说:这类人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不过,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有效地抵抗抑郁。
看到这段话,我真是露出了姨母笑。看来我曾经觉得自己只怕也抑郁过的感受是矫情了。
人生的前30年,我都为自己的暴脾气而深深自责,总是觉得不应该愤怒,应该学着别人温柔一点。
但是“温柔”这个词就像我的逆鳞,如果我的爱人和孩子说“你就不能温柔点”,我就会像被点着的炮仗,伤人伤己。
所以总是活在这种矛盾中,茫然不知所措。
还记得刚入职那一年,我努力做好新人的角色,我不记得我有顶撞或者对谁态度不好过,但是年终得到的评价依然是脾气不好之类的话,那我就不爽了,既然夹起尾巴做不了人,那还不如继续甩起尾巴用力奔跑。
职场上,因为脾气大、易怒必然自知不自知的吃了一些亏,得罪了一些人。
所有人都会说收敛脾气,也从没有人说过愤怒是可以的,是被允许的,甚至是好的。
人生的第30年,参加鼓励咨询成长小组,就像蛤蟆在跟苍鹭的咨询一样,我一次次的聊起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好的回忆,让自己感到羞愧的事情,想要改变的事情,而被谈到最多的当然是我想要改变的的坏脾气,比如跟父母顶嘴,对孩子发脾气等等。
但是却有同修的小伙伴说:好羡慕你啊!可以在父母面前肆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那一次起,我才知道,哦,原来我所谓的坏脾气并不总是只给我带来了负面影响,原来我还可以这样看待愤怒,原来我是在这种方式表达。
第一次,我开始正确看待并愿意接纳自己的愤怒。而今天的这句话也像给了自己的强心剂。
当然并不是说从此主张人人都应该学着愤怒起来,也不是我这样不需要改变,就天天延续这种一点就着的反应。
“理念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其实愤怒的背后也是未被看见的其他情绪,愤怒只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因为易怒的人遇事的条件发射就是着急、发脾气、先喊一通,这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到的。
其实愤怒过后,身体也很受伤,气短、心跳加快。虽然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但是怒伤肝,愤怒的人可能容易得癌呀。
“人最大的勇气是跟自己的感受在一起”,每个人遇到事情的反应都不同。
就像书中提到的:如果你等的车一直不来,獾可能就会大发脾气,骂司机;蛤蟆则会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司机把自己忘了。
不管是什么反应,不管有什么情绪,让自己陷在深深的自责里是最没有用的办法。
为了自己身体健康着想,也需要改变总是愤怒的表达这种状态,心理学和实践证明:正确面对和接纳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当愤怒的情绪升起,试着先宽两秒,忍一忍,给自己倒数十个数,很多时候,没发的脾气过去了也就不会再带来情绪困扰。
如果还是没忍住,事后依然有修复关系的方法,关键是要去用力思考和刻意练习。
所以,当有情绪的时候,唯有去感受它,接纳和面对才有可能遇到自我蜕变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