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这篇文章是初中所学,当时就不是很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两遍。一遍根据鲁迅写文的背景,寻找想要表达的思想;一遍跟着鸟语挖掘其中的文字精髓。才能有所领悟。
鲁迅一开始用环境描写,写了酒店的格局。比如: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来酒店顾客的人物描写,写出当时社会地位差距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如:短衣帮、穿长衫等等。
掌柜觉得我太傻,伺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事。外面是短衣主顾,好说话,但爱唠叨。生活的艰苦让他们不容许他人作假,他们会监督,确保店家酒里没有羼水。
掌柜又认为我干不了这个,让我只在柜台里温酒。工作职位一降再降,变得单调又无聊。这些都是在交待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作为一名被老板打发的员工,已我的视觉来看待孔乙己。
鲁迅把顾客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穿长衫,意味着有知识,有文化的读书人或者身份地位高人一等的人。这些人只会坐着喝酒,聊天。另一种是短衣帮,表达了他们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而孔乙己则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之人。这里用了外貌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的落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长衫又脏又破。都能看出当时孔乙己是如此的穷困潦倒。
孔乙己即使在如此潦倒的情况下,还是穿着长衫,这反映了他即无力进仕,又不屑降低自己的身份与贫苦人民为伍,整日处于昏沉麻木的状态。有这样一段说了孔乙己自认为在底层人民面前的优越,他的自满和炫耀。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用了“排”,说明他因为没钱才会惜钱,突出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在外面会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这个是从我的角度来看待的。而孔乙己自己并不认为他偷窃。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里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孔乙己极力想要辩解,要证明自己清白的底线,读书人应有的底线,他把自己归类为知识分子。当然,真正的知识分子肯定是不理他的。
这里有很多语言描写,写了短衣帮对他的调侃,但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调侃置之不理。也是写出了他就算现在已经落魄到这种境地,仍不屑与短衣帮为伍的思想。这是他作为读书人的一份傲骨,一个从心里自我安慰的优越感。可这样的优越感却成为短衣帮的笑料,是一份带有嘲讽的笑意。
前后两次反复强调店内外的快活空气是孔乙己带来的: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里鲁迅还有一些深层含义:表达封建教育制度对人的迫害,同时写出民众对封建社会的不良现象已经习以为常,对这些感到麻木,只把自己当作看客的心理。
孔子己要教我写字时,我很不耐烦,甚至带点嫌弃。他自己都不能吃饱穿暖,讨饭一样的人,配考我么?见我不热心,极其惋惜。绘影绘色地描写了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对小孩子很是温和、善良的。这一段总共几句话,却将孔乙己与孩子的互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比如:孩子围住孔乙己;茴香豆一人一颗;孩子吃完仍看碟;“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看上去很伤感。即使孔乙己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虽然这快乐只是嘲笑。但他不在我们也无所谓。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民众冷漠,也表明了作者对封建制度极其厌恶的态度。
前面都是做的铺垫,也是他被打折腿之前的精神状态。这个时期的孔乙己是平和的,愿意跟人交流的。后面开始继续层层递进。
从掌柜发现孔乙己长久没来却仍欠钱。通过顾客的语言描写得知被打折了腿,以此引出后面孔乙己出场。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出场前再用环境描写。用于铺垫悲剧人物悲惨命运的需要。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算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被打折腿的孔乙己此时狼狈的出场。之前已经穷困潦倒、借酒度日,不时做些偷窃的事。现在腿都这样了,仍想着借酒消愁,不思进取。同样作者是对封建社会教育的一种鞭笞。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后,仍用手走来,并且当我端给他酒时,摸出四文大钱。此情形表明孔乙己已陷入绝境。这里用的“摸”与前面的“排”作对比,而且这次来喝酒是“用手走来”,道出了孔乙己身体残疾、性命难保的危难境遇。
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围绕着孔乙己,而这个围绕是从别人的视觉来看的。讲述了孔乙己对于读书人理解的偏差,对清白的底线,对自己的那份自满和优越,对孩子的温和与善意等等;同时成年人对孔乙己是调侃、嘲笑、可有可无的。鲁迅想要借此文写出被封建科举制度的摧残,又受到冷酷现实压迫的读书人,而民众对这些已经不足为奇,甚至把这些当作笑料。用孔乙己作为牺牲品之一,来反映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被当时文化教育毒害,读书读得迂腐的可悲可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