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不是因为了解的充分也不是历练的足够,只是初生的勇气使然,才会无端的喜欢“彻底”这个词带来的决断气息和纵横的快感。相比以后的岁月,大多人在那个年岁更容易作出决定,更容易一意孤行,甚至在做出决断,遭受非议或者现实的挫折之后,有时候不免更使意气,带有“我就那样,你怎么样吧?”的任性。不见得是本性的残忍,但是年轻人快意恩仇的的血性自然使得这样那样的决定粗暴和残忍。至于年轻时候的腼腆往往使得一个人将错就错,倒是其次的。
这样的说法其实很容易被认为对年轻时候的后悔,我的看法相反,当然我的教育中大概较多的带有后悔无用的信息,所以近乎本能的抗拒后悔的说法,但即使就大多数而言,我仍然不认为对现在的一种思索就是后悔的表现,其实更多的只是基于现在的年龄和阅历对过去的岁月有回顾和眷恋。这里的原因不同,有的是失望于现在,在过去找一些可能改变的因素来麻醉自己的现在;有些是安逸的现在让自己对过去有些歉疚,希望过去做得更好一些,现在可以更心安一些;有些甚至就是期待完美的心态,和当时的人无关;有些甚至就是“蔡格尼效应”,不一而足。
从后悔角度看,自然没有更多的可取之处;很多时候很多人程度也不同,有些是朝思暮想,有些则是淡淡回顾,偶尔想起而已,后者被称为怀旧,前者被称为包袱,不能放下。
什么是放下?在有些人看来,彻底的放弃和忘记才是放下,其实对人而言,除非的记忆的自动清除,已经不再记得,否则对还记得的某些往事人为地决绝,事实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对人性的挑战,大多时候适得其反,可以的忘怀变成另一种变本加厉的怀念和加工,想忘记自然更加难于成功。
而所谓放下,不是忘怀,更不是忘本,只是相对于拿起而言的,而拿起自然不能等同于捏住不放,紧紧攥着,攥到出汗,拿起,可以放下,放下,自然可以拿起,可你拿起之后萦绕于心,那还不是放下,放下是拿起,放下,拿起的循环,从中能找到人生轨迹的体验,生命和生命相聚相散的温暖,找到生命蜕变的慰藉,这样的放下既是成熟的,又饱含人性的光辉。相形之下,决然的否认过去既是自欺欺人又是智慧的反叛,只能说圆滑和苟且,远不能说成熟和智慧。是……是这样的:我对现在成熟的被贬义化深感不安,成熟如果和苟且和上下其手和见风使舵见利忘义一致,生命还能区别于行尸走肉吗?也许文字确实无法精确描述期间的量的标准,但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领悟力足够明了这件事情。
从另外的角度看,让少年神往的漫长人生真正展开之后,琐细到不能承受之轻的东西不可胜数,期间不乏影响人生甚远的事件一一纠缠并无实际意义,但全数忘却,那么人生是不是只要一天便足够?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放下。变成人生来处隐隐约约的路标,不能像百度地图般精确,但足于提示你作为真实生命的过去,期间的婉转曲折也有动人之处。
放不下的人“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忘却的一部分便成了《呐喊》的由来”,这是有所指的,但如果只从字面上看,把他当人生指南的,不能忘却的部分是真实客观的。如果你专注于这点,难么生活的现在变得索然无味,不能忘却的部分却逐渐膨胀,甚至想毒蛇一样盘踞你的灵魂……,但是如果你专注于现在和未来,专注于你希望成为的人的目标,那么,这个难于忘却的部分即使曾经“满天满地满世界”,也终究“渐行渐远渐无踪”,虽然不至于全无,但绝不让你寝食难安,在纷繁复杂的记忆中永远是淡至如无的水墨背景。
当爱情结束,不管是当初企图终身相守还是单纯的爱的一时是一时?是对未来的期许还是末日的狂欢?爱消亡的证据要唯物注意很容易刻舟求剑,而期许于唯心反而简单,不再有相依为命、生死与共的强烈冲动,也不是世俗的仪式感。婚姻死亡是可以维持的,爱情死了就消散了。
但即使爱情消亡,爱是不是全部销毁?
我觉得不会,超越一般人的关切、凝视其实是存在的,基于人格也基于爱的灰烬的余温。有时控制不好,有时因为个人际遇不同,有时个人性格情操不同,表现出来就大相径庭。就一般和平主义者或者现实主义者而言,赤裸和炙热的情感当然不复存在,但以往的温情彻底消亡也不可能,心底总有一丝柔软使得你去关注他或者她,程度不同,本质一样,就是牵挂,不便也不好充分表达,这是人性的优美之处,人性倾向于表达,智慧表现为节制。大多时候,这种牵挂,静默在时光的流逝中,在岁月不知不觉的消磨中积淀。
这就是,放下,悄然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