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幸运的事情是“认识”了两位老师,李善友老师跟李叫兽老师,真的应了那句话,“姓李的老师都是不错的”,所谓的认识,当然是我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他们的思想,喜欢李善友老师的“第一性原理”,它让我不断地往下挖,往下挖,你永远不知道你会挖到什么,而李叫兽老师,真的很牛逼,他学习理论之深,之用心,让人颤动,他学习一个理论必须有2步:
1.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2.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理论改进?
学习一个理论而已,怎么要那么复杂?以前真的不理解他,不理解他,但是,当发现自己看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概念,却依旧分不清,依旧记不住,我想一定是我学习的方法有问题,所以,第一时间脑子里突然想到了他,不如就试一下他的练习方法,牛人的方法再怎么说都会比我的强上十倍,百倍。
-有没有想过,当自己说出,我在双11买的东西绝大多数是为家人买的时候,心理是不是释怀了,是不是不再有负罪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没有想过,如果哄小孩子吃他不愿意吃的东西但是却又是健康的事物。
平衡理论
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
它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又被称为“P-O-X理论(符号“P”表示认知的主体,“O”表示态度的另一个人,“X”表示态度的某个对象,用“+”表示喜欢,用‘二”表示不喜欢)
学习平衡理论对于我的好处:可以用它来预测跟改变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同时又不会让人很难接受,但是,它是有缺点的,毕竟还是比较简单的预测,而且无法说明关系的程度,所以,会有偏差,因而,后来奥斯古德等人又提出了“一致性理论”。
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 共有8种工,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见下图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而预测的方法是“最小努力原则”,就是人一般会向更容易改变的方向进行调整,从而让自己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按照李叫兽老师的学习的方法,我已经找到了2个现象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那么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理论改进?
改进我的行为1:少吃垃圾食品
利用关系:我爱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不喜欢垃圾食品,所以,我在吃垃圾食品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压力跟反思。
但是这个对小朋友或者某一部分的人是有效,不一定人人有效,正如上面所说的平衡理论还是过于简单,我们在面对垃圾食品的时候,其实还会面对其他的自我,如追求个性的自我,享受的自我等等,如果,我们把父母从这3角关系中改为0的话,也就是把父母跟自己当成是2个完全分开的个体的话,那么,把追求个性,享受的自我加入到这3角关系,那么,此刻要克服的就不是与父母的关系,而是不同自我彼此的关系。但是,加入父母,对我是有效的。
改进我的行为2:聊天的时候,多挖掘别人喜欢的事物
如果聊对方喜欢的事物多过聊对方不喜欢的事物或者不感兴趣的事物,这样彼此就不会尬聊,而且,也可以让彼此的关系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地迁就,只是在不熟悉的时候,这是一个快速缓和关系的方法,或者在长期的相处中,多了解对方,这样当自己提出想法或者意见的时候,对方会更容易接受,或者会考虑,毕竟人对被他选中的事物/人会更加偏爱,对未选中的事物/人易于采取贬低的态度。
改进我的行为3:养成阅读/早起的习惯
首先找自己想要养成的新习惯,然后找自己喜欢的老师/偶像中,那些他们也做了,然后,在快要放弃的时候,想想他们,多好呀!咬咬牙,就过去了,当然,习惯不是这样就可以轻松养成的,我们有很多面的自己,每个人对每个习惯其实只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案。需要自己去测试不同的方法去找到它。
当然,我自己的例子还是过于简单的,下面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最近京东刘总确实是发生了一些事情,至于真真假假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由平衡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上图的3种情况。
总结:
所以,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或者想法,我们是可以借助外力的,当然前提是你要预测到他对另外一个人或者事物是感兴趣的,如果不感兴趣,那就没什么效果,此外,学习理论最终不是为了自证,而是为了自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