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灭欲,惟期寡欲而已。
惟:只有,只是。
平情:感情平和,不偏激。
期:期望。
寡欲:欲望少,节制欲望。寡,浅、少。
与情感共处的就是人的本性,舍弃情感那么人的本性就不能显现出来;与欲望共处的就是义理,舍弃欲望那么义理也就不能明白了。所以君子不能消灭情感,只是使感情平和不偏激而已;不能消灭欲望,只是减少欲望罢了。
欲望生于人类的情感,作为高级生命体,人类的情感与肉体是共存的。
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许多人解释为天理(万物的自然法则)的存在会被人的欲望 所打破,所以,去除欲望可保万物训法而行。王阳明则认为,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与天理共存才是正途。
甚至有时候,欲望还是激励人们进取的动力来源。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功夫。
五更:古时从黄昏到天明,一夜间被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时间段,称之为五更。又叫五鼓、五夜。五更也特指第五更的时候,也就是天快亮的时候。
枕席:枕头和席子,特指睡觉的地方。
参勘:检验,对比核查。参,参照、检验。勘,核对、核查。《说文新附》:“勘,校也。”
心体:本体,古时有以心为思想主体的理论。也指精神与肉体。
三时:指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间段。
谙练:熟悉,熟练。
世味:人情世故的滋味。
翻译:
清早在没有起床的时候思考琢磨自己的内心本性,这个时候心中杂念邪思等浮躁之气还没有产生,感情还没有萌动,这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从一日三餐中熟悉人世间的各种滋味,滋味肥美不过于高兴,滋味寡淡也不厌恶,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这句有些像人之年少时,一切都是新的、初始的状态,思想和心境都是没有被浸染的单纯,那时候看到的才是最本真的内心。
后面一句又是从最简单的一日三餐、五味杂陈中知晓人世间万事万物不过如此。甜时不去忘乎所以高兴,苦时不要怨怼艰难,五味交叠、共存于人世,尝到了,知道了,任何味道都能慨然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