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践行路上

原创 吴汉周 刘长志

我所感悟到的是心学并不是知识,而是入世治世的简易智慧。具体体现在,不再是悬在空中的楼阁,而是要落实到生活各处的实修。我把我的修习阶段分为两部分:正心阶段、外求趋向于内求阶段。

一、正心阶段

去年初刚接触心学时就是一团浆糊,群里面推荐了一段时间的国学基础教材,我刚开始就一股脑去了解很多旁枝末节的书籍,花费时间精力去了解和购买了稻盛和夫的《心法》、《干法》,又去了解了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又买了一堆的《史记》、《战国策》、《素书》等等书籍,但都没有翻阅。听到刘老师讲到两脚书橱时,我才下意识的知道自己犯了心逐外物的毛病,也知道此病最是难以克服。

关于心控制身体,还是脑控制身体一说,我的感触较深,玩游戏,看电视,此心要看,就着这眼睛、耳朵、嘴巴、四肢去视、听、言、动。而脑是逻辑思维、分析思考、存储记忆的载体。照理说心要看应该是可以令人比较愉悦的,但是反而不是,反而越觉得没趣,该处理的事还是一样在那里等待处理。这里就有个意动的意

思在,但这里心体已经是起了蒙蔽,才产生善恶(妥当与不妥当)。传习录中用“出入无时,莫知其向”来形容心体。当心体不得其正,气机流行不通畅,整个人就堵得慌,生气、郁闷、揪心、忐忑不安、脸红、两耳不闻、言语混乱、手脚无措、头脑发热空白。心性和大脑思维并不是一回事,心态一变,脑的功能也没发生故障,但就不能好好工作。经常听到的话,“懂得许多的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过不好,别人心上的东西没法验证呀,消化不了,变成一锅浆糊,心上不开窍,没有落实处的事上练。心要逐物,为物所累。

引用《大学》一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刘老师关于普通人学习心学的意义,在于练就独立的灵魂、和获得坦坦荡荡的幸福感,可谓之为正心的目的,无异于求立圣人之志。

二、外求趋向于内求阶段

去年疫情那会因为在家办公的缘故,虽然工作性质依旧紧张忙碌,但相对受干扰很少,所以有更多静处的机会,从知道实修开始,尝试静坐,站桩,刚开始有了一定体悟,能感觉到情绪的扰动,老师和多位师兄师姐都讲到,静坐只是收束心猿意马的一个阶段,主要是观念头生灭,不被情绪所带着走,感触并找到心体那一涌动的位置。我刚开始了解到后,并没有注意静坐和站桩,因为现实生活中似乎感觉条件不允许,在工作时间不合适,在下班后回到家里不合适,尤其强调客观环境不允许,就是没有坚持下来。一段时间下来松懈了,我感觉自己实修的方向偏了,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多次情绪波动,曾多次向刘老师表露情绪,怀疑自己方向偏了,一方面是工作不顺心,感觉一直以来工作强度太大,自己适应不了,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紧绷着神经的状态,日积月累产生厌倦。一方面是本身因为喜静厌动,外求成分居多,对于现实中的不如意和无能为力,变得更多的是用佛家的无欲无求来逃避现实,消极倦怠、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其实只是伪装,还是犯了自欺的毛病,还是诚意不足。

重新体会“尽人事,听天命”,不是自欺欺人、消极厌世的借口和推卸责任,简单的大白话,入世治世,讲得就是处理好五伦关系,积极入世。

从为学的角度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欺然后欺人。诚意是必须先放在为学态度首位的。而我也渐渐体悟到,实修只是心的一种状态,无论是闲暇时,还是忙碌时,都要能收束此心。无论何时何地,更不用刻意挑选时间,否则是有助的成分了。

意识到外求,要从根上去除这毛病,就是把这阶段的状态和实修参照起来,把自己对人生的评价标准,从获得别人的认可转移回自身,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真正对自己负责任,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不自欺。

年底事情忙乱,最近几天又有很多事情夹杂在一起。特别因为总是惦记着工作的事,以及整晚睡觉睡不安宁,不踏实,对我的心性又是一种磨练。无论生活本身是怎样,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自欺。不自欺并不是直来直往,有口无心的不经大脑思考,逢人就倾诉一番,而是自己不欺骗自己,坦然面对生活的变化,不为应付别人,不念过往,不惧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