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下古诗词教学内容之丰美例谈
文‖张爱敏
(接上文)
第四,从板块设计研读导读美。
余映潮老师,独创“板块式教学”模式,也适于古诗文的教学,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正如余老师所说:“教学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既要解决字词句和有关常识的问题,又要进行文学欣赏教育。”要做到这些,板块式教学形式无疑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如本课设计两个语文活动:
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
余映潮老师认为,“朗读,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活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朗读教学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较为厚实的素养。要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对教学中所读的材料,自己本身应有丰富的感受,能把握表达感情的支点,洋溢着朗读的渴望。要努力把感受到体味到的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让学生也感受到体味到,以此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要切实研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本课所设计的两个活动:吟读与说读,都以读贯穿。特别这首诗作,诗人情感跌宕,宛若纵横驰骋的长篇歌行,具有“百步九折”之势。因此,余老师在第一个环节——吟读,做了详实的指导,如关注语调的抑扬,让学生齐读全诗,每次都有整体指导与强化朗读。特别是经过老师的范读学生体验到诗中“百步九折”的味道。正是在吟读中的整体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反复品味,进一步感知文本,从而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全诗)
师:好。我觉得节奏有点儿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作者表达的心情不太吻合。作者这时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应主要使用四三节奏来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好了,对不对?好,一起来读。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这次好听多了。聪明!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有两处我们还可以再体会一下。第三、四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呢,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呢?一定是扬。来,再试。第三、四句要抑,最后两句要很好地扬。
(学生第三次齐读全诗)
师:好。最后两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太好了,听起来,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
在“说读”环节中,余老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是“感受诗中的美句”,在默读中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激起思想的浪花,从而实现对诗歌的多角度赏析,学生集思广益,课堂交流异彩纷呈。
师:“感受诗中的美句”,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开始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感受的关键词。(学生思考,批注)
生1:前面虽然已经说了“停杯投箸不能食,后仍然要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受排挤,怀才不遇,但仍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美。
师:这里表达了作者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间往。谢谢你。
师:好,你来回答一下。
生2:我觉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很美。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我觉得也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好,继续。
生3:我觉得美句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给我们一种在一片迷茫中突然眼前一亮的感觉。真美!
生4:我觉得是第五、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里不仅表现出一种自然美,而且我认为,黄河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渡过的,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经雪落满山,这里表现他想实现抱负的时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对,这就表现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和内心的忧郁。
师:这里看起来是实写,好像是写自然状况,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无路可走时的迷惘心情,这里写的是心情、感觉,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密切地照应着。
师:好,我们再来齐读课文里最美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生齐读)
师:这两句为什么美?我们来体会一下。
(屏幕显示)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意境开阔,壮思飞扬。
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师:这两句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描述了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因此人们用“千古雄句,激荡人心”来评价。
第五,从课堂语言研读评价术。
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语言。回眸余老师的课堂语言,无不是真挚情感和外在的亲切感的紧密配合,展现出了课堂语言的无限魅力。如评价语言准确,褒贬合理。虽然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知识的理解有时会有偏差,或回答的是片面的,但余老师总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恰当的评价,从不轻描淡写,一句代过,模棱两可。特别是对学生每一次回答都能做到及时、真诚的回应。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还有他亲切的面部表情和善意的微笑,以及发自肺腑的“请、谢谢”等语言。因为在课堂评价中,我们的眼神,动作,表情无不对学生起着评价作用。
请齐读一下背景材料。
请同学们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
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好。我觉得节奏有点儿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作者表达的心情不太吻合。作者这时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应主要使用四三节奏来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好了,对不对?好,一起来读。
这次好听多了。聪明!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有两处我们还可以再体会一下。第三、四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呢,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呢?一定是扬。来,再试。第三、四句要抑,最后两句要很好地扬。
好。最后两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太好了,听起来,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
余映潮老师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他又说,“在教学艺术上我们要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他还说:“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余老师执教的这首《行路难》,以朗读训练为线,渗透学法,活动充分,板块清晰,富有美感,操作性强,不仅很好地贯彻了课标要求,还充分挖掘和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意识及创造才能,正是其教学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附余映潮老师针对古诗文教学对教师教学素养的要求:
一、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达到的基本层面
1.背景知晓的层面:
2.语言学习的层面:
3.内容理解的层面;
4.朗读训练的层面;
5.审美赏析的层面;
6.知识积累的层面。
二、古诗文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要有较强的对课文进行品读、评析与欣赏的能力:
要有对课文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提炼的能力:
要有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细腻研读与提取的能力;
要有很好的朗读、范读与教读的能力:
要有深厚的文学与文言的知识背景。
第三、古诗文教学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要求。
要改变只教字词、落实翻译的单纯做法;
要改变淡化朗读训练或朗读训练粗糙的做法;
要改变课堂上学生缺乏“品读与欣赏”的实践活动的做法;
要在努力落实古诗文教学中“实”“新”“美”“活”“丰”的教学原则上多下功夫。
第四、古诗文教学对教师文学修养的特别要求。
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切地运用文学语言,特别是在课堂对话、讲析中恰切地运用文学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