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需要深刻理解和应用的道理其实不需要很多,实事求是是其中一个。
小说《天幕红尘》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个落魄者(主人公)向一个成功的商人借了50万元(上世纪90年代,算是不少一笔钱),并宣称可以在3个月内赚到同样多的钱来归还本金和利息。这个商人凭借自己的过往经验判断,3个月内挣50万一定得有非常之道,基于商人的直觉和好奇,以及自己的财力,就把这笔钱借给了这个落魄者。
结果3个月后,这个落魄者竟然真的挣到了同样多的钱,如约来还本金和利息。这个商人敏锐觉察到这个落魄者绝非常人,于是说,不要他还钱,而是想用这笔钱和这次交情换一句话。
这个落魄者,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于是给商人写了四个字——见路不走。而这四个字由此成为了整部小说的线索和主旨。
在后来的故事中,这个成功的商人将“见路不走”作为经商的行为准则,却在一生最大的一笔生意中一败涂地,不仅自己被迫自杀身亡,还留下一大笔负债要妻子要来偿还。
而故事的主人公在商人的一家陷于危难之际,虽然自己并没有责任,但也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判断和果敢的运作,成功地在短期内挣到一大笔钱,帮商人妻子化解了债务危机。后来,还帮一家传统面馆的经营者重新找到了商业模式,并与美国跨国公司的大佬斗智斗勇。虽然最后惨遭不幸,但也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
这个人物故事虽然是以小说的体裁表现出来,故事情节有杜撰的成分,但其阐述的道理却真真切切,其中,有大量对社会体制、商业逻辑、人类本性的论述,完全可以成为论文或教材式的内容。
“见路不走”这个题眼,贯穿了整个故事,它带给误解者以死路,那个原来成功的商人,以为“一定是要不走寻常路”,从而错判了形势,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也给了明悟者以启迪,面馆的经营者悟出了面条好吃与否,在于面和的好坏,而不在于是人和的,还是机器和的,从而开启了以机器取代人工的方式,让面馆的生意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由此扭亏为盈。
那么“见路不走”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非要编出这样一个词和这样的一个故事来阐述它的深意呢?
其实,“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不要盲从,不要片面地、表面地去复制别人的经验,而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能力、自己能够调动的资源,来判断事情是否可行。当然,还有对世界运行和人性基本规律的认知和判断。
之所以用“见路不走”这个费解的词,是因为“实事求是”这个词,人们听得太多,人人都会说,但很多人却不能够真正理解它,并将之运用到自身的社会实践中。
佛说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又说人生三戒,贪、嗔、痴。众生悟不透人生真谛,无法脱离苦海,于是总会有烦恼。而觉者通过修行获得了大智慧,于是不仅自己能得解脱,还能普渡众生。而这大智慧便是世界与生命的客观规律,无人能在肉体上超脱,因此只能按照这样的规律行事,接受生命规律的安排。
儒家的智者也悟到了同样的道。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踰矩”。儒学作为入世的哲学,也非常注重对世界和人性客观规律的洞察和遵守。一个正常状态的人,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古人的年龄尺度),已经经历过了生、老、病、死,尝过苦、辣、酸、甜,就应该对人的一生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不会再有大的疑惑,因而也不该有大哭大悲;到了五十岁左右,同龄人有的已经入土,就该知道天命为何;而到了六七十岁,就已经是高寿,不该有什么烦恼,而应该有神仙一样的心态和状态。
以上,说的是佛家和儒家眼中人生的完美状态。但现实世界,恰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而且人又天然是社会性动物,这不幸又会彼此影响和传播,尤其是在当今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时代,人生的烦恼便如病毒一样,不仅数量多,而且传播快。
我想,深受各种烦恼折磨的人们,尤其是被各种心病折磨的人们,何不回溯到生活本真的状态,实事求是地思量一番,分辨出哪些是人生应该追求的,哪些原本就是妄念,需要早些放下,如此,或能够轻装上阵,达到更佳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