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博士曾在演讲中说:
向上的路注定艰难,而向下的大门永远敞开。
一个人努力向上的过程,就像在攀登一座金字塔。
向上,步履维艰;向下,万丈深渊。
一旦你下定决心向上突破,就会有很多向下的力量,拉扯你,牵引你。
这些有形的无形的,把你往下拽的力量,我称之为“底层牵引力”。
1.原生家庭引力
一旦你有跨越阶层的机会,第一个拖住你的不是旁人,而是原生家庭。
大西洋月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
你站在社会经济的梯子上,脚踝上捆着一根橡皮筋,皮筋的另一头捆在你父母所站的梯级。
如果你的父母站在梯子的上端,当你往下掉时橡皮筋会把你拉回来;
如果他们站在下端,你开始向上爬时它就会把你往下拽。
所以,如果你出身普通,你要趁早明白,你的原生家庭给你的建议,本质上都会把你拉到和他们同等阶层稍高一点的位置。
如果不努力冲破这个枷锁,那你的人生很可能就是他们的2.0版本。
2.奶头乐引力
作家雾满拦江认为读书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纯娱乐小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
第二层:传统经典小说,读对自己有用的书。
第三层:进入史哲领域,读有价值的书。
第四层:进入思想领域,读有延展性的书。
第五层: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依据自我体系构建新的阅读书目。
简单来讲,一个人阅读的深度,就是他思想的尺度,高层次的人,往往都是深度阅读者。
思考力成了时代的稀缺品,注意力涣散成了时代病症。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能够专注思考的时间正在越变越短,自己能够全力以赴的事情正在越变越少。
你很难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原速看完一部纪录片,独立组织一篇文稿。
长期浸泡在“短平快”的低密度碎片化信息中,失去了思考力,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
沉迷于这种低级的“奶头乐”中,失去进取心,就会永远被桎梏在底层。
有一句话我非常相信:You are what you read.
直译是:你读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更好的翻译是:一个人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往往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要让你的时间和注意力都被网络劫持,养成深度阅读的好习惯。
我们才不会沦为信息的傀儡,快餐信息的回收站。
3.底层圈子引力
《经济学人》在做一个调查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反常的现象:
中产阶级和贫困阶层的工作时间,在最近30年出现了大幅下降;
而富人和精英阶层的工作时间,却在最近30年出现了大幅提升。
50%以上的亿万富翁,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65个小时。
为什么?
富人认为工作的本质是为自己创造价值,所以坚持在工作中提升技能。
穷人认为工作的本质是为老板提供价值,所以“摸鱼”成了反抗资本最有力的武器。
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说过一句话:
人,永远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你在工作中混日子,工作迟早有一天会淘汰你。
4.弱者价值观引力
大V“科学未来人”说过一句话:
有个真实感受不知道该不该讲,剧烈的社会分层,俨然正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把自己的失败,不如意甩锅给社会和别人,固然能聊以自慰。
但短暂精神马杀鸡的代价是,沉浸于自怜自抑的情绪中失去了自救的可能性。
一位心理学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叫弱势价值观,一类叫强势价值观。
弱势价值观遇事问:凭什么?喜欢向外归因。
强势价值观却习惯于问自己:为什么?善于向内求因。
《古兰经》中讲: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人生而不平等,出身的差距,天赋的差距,资源的差距……
抱怨毫无意义,行动才有转机。
当你把“凭什么”的抱怨,换成“为什么”的自救时,就意味着你又向高处移动了一大步。
5.多巴胺引力
生物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作“老鼠也疯狂”。
一只老鼠被连上了一个电极,每当它按下按钮,就有微小的电流刺激它的大脑。
但老鼠被电后不仅没有躲开,反而越来越兴奋。
12个小时疯狂按了7000次按钮,最后力竭而死。
原来,电极刺激了大脑区域的快感中枢,会产生让人兴奋的多巴胺,于是老鼠掉入了这个“快感陷阱”里。
别嘲笑老鼠,其实我们高明不了多少。
哈佛商学院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反差极大的现象:
越是富人越是精英阶层,越喜欢采用补充型的娱乐方式:比如健身、阅读、学习。
而越是穷人越是底层的人,越喜欢采用消耗型的娱乐方式:比如打牌、打游戏、看肥皂剧。
永远不要让自己成为那只疯狂的老鼠。
低级的快乐靠放纵,顶级的快乐靠自律。
读书很枯燥,但一页一页啃,才能内化为知识和智慧;
健身很痛苦,但汗一滴一滴流,才能塑造更强健的身体;
多巴胺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苦熬过后内啡肽带来的快乐,才有持续一生的回甘。
6.
《奇葩说》里辩手肖骁有一句辩词我特别喜欢:
往往最诱惑的选择,不是上帝给你的机会,而是恶魔给你的考题。
在向上攀缘的路上,我们会遇到无数这样的选择题:
勇敢还是稳定?舒适还是痛苦?安逸还是改变?
我只有一个建议: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永远选择困难模式。
因为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