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个小律师,起于小律师,终于小律师,没错,我做了两年律师,最后辞职考公了。
我会分享很多我做过的一些案子,经历过的一些职场关系,见识过的一些温暖,与恶毒。希望能给迷茫的你带来一点指引,用我失败的经验,让你少走一点点弯路。
2017年大学毕业,考研失败,司法考试失败。像我这样失败的人,每年几百万大学生,总还是由一部分的,我也不是最差的,我这么安慰自己。
2018年,在家蹲了一年,考研第一志愿再次失败,被迫调剂到非包邮地区Y省X市的一所普通学校,法硕(非法学)。同年第二次复习法考,并通过末代法考,当时班里有四个人通过,复习经验没啥好说的,可能之后会再次写到吧。
2019年,拿到了法律职业资格证,因为Y省并没有限制在校生申请执业,可能是想留住所谓的外来人才的原因吧,我在2019年4月份顺利挂证到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其中的一个合伙人是我的实务导师,过程很顺利,大概就是我给老师打了个电话,老师说你随时都可以来,研一的我,作为一名学生的同时,也申请挂证,成为实习律师,但并没有任何法律经验。一起挂证的,还有我当时喜欢的一个妹子,现在,我们在一起马上三年了。
2019年7月份,研一暑假。给老师打了电话,想过来实习,一样的话,随时过来就行。于是在距离律所不到一公里的一个小区里租了房子,看了好几家,这个房子是押一付一,和别人合租,总共四户,不能做饭,一月1200,朝北没阳光,三楼,水电物业全包。到现在第四次租房子,早已经是老油条,租房经验以后可能也会有讲到吧。
虽然已经和老师说好,但还是提前再次和行政主管打了招呼,之前办理挂证手续的时候,加了行政主管的微信,以及一个所里前辈律师,也是研究生学长的微信,和主管打招呼是老学长告诉我的。我原本以为这些只是细枝末节,但冥冥之中又觉得,虽然律师行业专业性比较强,但毕竟是职场,也是个小江湖,应该没那么简单。做了总比没做强,还是做吧。
那天早上,我穿上买来不算合身的西装,来到了挂证的这个律所,开始真正的实习。
跟的团队是政府法律服务团队。团队有七人,老大,也就是我的实务导师,在一个在全国都很牛组织里边当委员,本人很牛,也很有声望。同时团队中有X市某区法院退下来的行政庭庭长,也很牛。还有长我三岁的老学长,经验丰富,搞刑事、行政诉讼都很厉害。还有两个和我一批申请实习的小伙伴,但他们是大学毕业就实习,全职的,之后就称呼为A和B。第六、七位就是本菜鸟和妹子,我俩可以说是见习,来一个月就走,继续读书。
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对律师这个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你对一个行业有期待,有疑惑,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你去试一试亲身体会一下,自然就懂了七七八八。别人再怎么给你说,也只是管中窥豹。但我现在也不知道我花两年时间的常识,对于我人生而言,到底是赢是输,是对是错,我觉得还是偏向于是输,是错。
一个月的实习,也让妹子对这个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然后她果断在后来刻苦复习公务员、事业编,现在在南方的一个城市里的事业编。具体原因后边都会讲到。
第一天去,开了个简短的会,老大简单介绍了下我和C,吩咐其余大佬要好好带带我俩。然后各个律师开始汇报工作进展,老大进行指导点评,安排任务。当时就觉得,用八个字来形容老大比较合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通俗点说,就是:“卧槽,牛逼!”
我惊叹:他记性怎么能这么好,逻辑思维能力怎么能这么强,法律职业素养,完全超出我的有效认知。我在想:“我是不是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呢?”这个问题,成为我两年的律师生涯中,一只在反复思考的问题,最终也成为了我后来放弃这个行业的原因。
之前的所有法律知识,全部来源于课堂,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实务知识,感受完全不同。专业、务实、统筹全局是我对律师行业的初认知。
开完会后,A就来找我,给了我厚厚一沓材料,让我梳理材料信息:某村76人诉某县人民政府林权证和草原权证纠纷。因为原告数量比较多,要一一核对信息,排列身份证复印件顺序等等,工作倒是比较简单,就是繁琐,要的也不急,所以就还好。起诉状的初稿已经出来了,不需要我修改,让我修改我也不会,毕竟第一次干。
中午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十二点到两点,指纹打卡,不能迟到,一个月可以迟到三次,三次以后,再迟到一次,要扣五十。因为不知道我是否有工资,毕竟我也不是抱着赚钱的态度来的,最主要的是学知识。但万一有钱呢?还是不迟到了,实习期就迟到影响也不好。
想着下午再继续整案子,没想到行政主管找上了我,让我的第一天就过的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