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作者是,春上村树,这本书据说是:耗时六年,写的首部自传性作品。
读了几个章节,觉得有很多关于写作干货,于是决定,分章节整理记录下来。
第一章——小说家是宽容的人种吗?
1、稍稍观摩两眼,就此绝尘而去
春上认为“小说这玩意”,只要想写,差不多人人都能提笔就写,并不像钢琴、舞蹈、画家需要漫长而艰苦的训练。但,写一本好小说有点难,而长年累月的坚持写好小说,更难。
所以,作家这条路,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新进作家出现,风靡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在“壮丽的主题曲伴奏下荣耀登场”,得到当时很高的评价,但,若是把时间线拉长到二、三十年,以作家为业的人并不多。
通过村上从业35年来的观察,他总结了两类人不适合写小说:才思过于敏捷的人、知识储备超常的人。
小说家的本质是将“意识”转换成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写故事,需要用比步行快比骑自行车慢的速度去耐心推进作业。才思过于敏捷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件费时,效率又较低的工作,于是,便将精力转移到能更快出效益的事情上去了,难以持之以恒。
而知识储备超常的人,则并不需要用“故事”表达“意识”,他们只需要将知识进行逻辑编排,转换为文字,人们就能理解和信服。
写小说就是一份效率低下、没完没了的再三重复“比如说”的活计,就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又一层的打开,总会出现更小的娃娃。
2、小说家的保质期
前面说,小说家的节奏是比步行快一点儿,比自行车慢点儿。也有可能某一天来自其他行业的才子横空出现,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但,才子、知识分子、学者各自有各自的节奏,而这些人的节奏大多不适合创造小说。
他们的保质期最多不过十来年,有的甚至更短。一旦过期,就必须有更深厚的资质来取代聪慧的头脑。换言之:到了某个时间点,就需要将“剃刀的锋利”转换为“砍刀的锋利”,进而将“砍刀的锋利”转换为“斧头的锋利”,巧妙的度过这几个转折点的作家,才能超越时代生存下去。
而未能顺利转型的人或多或少会在中途销声匿迹,或者存在感日渐稀薄。思维敏捷、脑袋灵活的人或许会顺理成章地各得其所。
读后感:
真是干货满满,尤其是保质期这个观点,我觉得适用于各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