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每天不间断学习,一辈子不间断,那么我们就自然会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与幸福。每日读论语,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应对事情的能力,优化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能够更轻松面对人生的各种状态。(带着爱满心欢喜地学习践行论语)
学习内容: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学习心得:
7.37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心得:“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真君子都有着旷达的心胸,他们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够无愧于心,始终坦坦荡荡。但小人则多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心胸狭隘,故时常忧愁烦恼。这便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拥有旷达胸怀,这不仅是人们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一种心态,还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忧伤愁苦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人们只有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但是,人与人之间毕竟还存在着差异,即便是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也不尽相同,有人终日乐观愉快地生活着,而有的人则整日里愁苦不堪。 人生在世,几人没有经历过苦恼、失败和困顿?身遭不幸或身处逆境之时,更应该解放自我,放宽胸怀,否则很容易深陷泥沼而无法自拔。若是一味纠结于名利,患得患失,收获的将是一个可悲的人生。 在本章中,孔子道出了君子与小人在胸怀和心态的典型差别,对此,钱穆先生点评道:“读者常以此反省,可以进德。”而南怀瑾先生则对此点评道:“这两句可作为座右铭,贴在桌旁,随时用以自励,养成坦荡荡的胸襟。”
7.38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心得:风度,是一个人的德行修养、人生阅历,对自身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精神面貌的改造,而形成的独特的形象。但是,人们在德行品质、文化修养以及人生阅历上,都存在着差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风度,也是千差万别。作为名副其实的仁人君子,孔子无论是内在的精神修养,还是外在的言谈举止,都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风度,令人心向往之。 首先是“温而厉”,这是说孔子的内心温和,而仪容举止庄重严肃。所谓“即之也温,望之俨然”是也。孔子在外表上显得温和,很容易让人接近,但是他那稍稍显露的肃穆与严厉,又能让人从心底生出一股敬意,不敢过于随便。不过,孔子的“严厉”,并非是用语上的严厉,而是他对原则性问题的坚持。他从不徇情枉法,不营私舞弊,这种人自然会让人肃然起敬。 “威而不猛”反映的是孔子的内在修养,他在外表上保持着足够的威仪,但不会让人感到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作为普通人,能做到“不怒而令人敬畏”的人就已经不错了。毕竟大多数的人都是以“怒而令人生畏”,靠着自己的声色俱厉,为自己迎来些许的“威严”。像孔子这般不怒自威,正是他的自信和修养的体现,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并不多。而动辄发怒,以权势压人,既让人害怕又让人厌恶。 “恭而安”这是对孔子内心状态的描述。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温”与“厉”兼而有之,威严之中必然会带有刚猛之劲,谦恭之时也会掺杂些许的拘束。但孔子不然,他不但恭而有礼,还不会产生拘束感,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自适。也只有他这种内外均修、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显现出这样的气象。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体现的就是孔子对“度”的掌握,完全合乎中庸之道,从而在外貌神态上就能看出其修养境界之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表达情感与态度上,不是有所过就是不及。其实,这些都是修养上差别造成的,也是平常人与君子在风度上存在差距的原因。这种对“度”的掌握,完全来自于经验的积累。 在弟子们的眼中,孔子是一个完美的人,举手投足间处处都显着君子的风度。孔子的境界令人高山仰止,羡慕不已。有人认为,这是圣人境界,遥不可及。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我们肯努力,还是很有机会成就君子之道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仪态,处处以适度为准。不要显得过于随便,也不要一天到晚板着面孔。言语行动既要让人感觉到你的亲切,还要让人感受到你的威严,给人留下一个既亲切又威严的形象。久而久之,我们也能表现出与孔子一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