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能在空调房里呆着是多么舒服,可儿时三伏天搞“双抢”的经历让我至今都历历在目。“双抢”即抢收早稻抢插晚稻,从每年最炎热的七月中旬开始到月底结束,那时还讲“晚稻不过八一”,意思是在公历8月1日前应该完成插晚稻,否则晚稻会因季节原因欠收或颗粒无归。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在农村,双抢是大事。下至七八岁的孩子,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都要参与这项重要的农事。其场面挥汗如雨,热火朝天,早出晚归。对农村人而言双抢是极苦的事,能过得这关的农家孩子也就没有挺不过的劳累了。
双抢是在缺少农机年代的一次集体人力战。分两大步骤即先抢收早稻,再抢插晚稻。
一是抢收早稻。
1、割禾。稻谷熟了,天刚麻麻亮,人们就起床割禾。割禾人一字排开,锋利的镰刀在手中挥动,“沙沙沙”一蔸一割,一把割六七蔸。割禾人就一直弯着腰,把那一把一把禾码堆在田里,整齐直溜。
2、打谷、捆草。这是一项团队作业。通常是两个主劳力踩打谷机,他们侧着身子,单脚踩着打谷机的踏板,双手握谷把子在快速转动的齿轮上脱粒。打谷机两傍垒成大谷堆,由小孩或妇女随着脱谷者的速度捡送谷把。打谷机的底座连着一个大的方形木桶,刚脱下来的谷粒会迅速填满它,一个人就专门负责“出桶”。“出桶”是件非常辛苦的活儿,一是要长时间弯腰,二是桶里的谷粒和草屑四处飞溅,一不小心就会飞进眼睛、鼻孔或耳朵。这个岗位不仅要人手快,还要臂力足,得不停地把一撮箕一撮箕的谷子撮满,再倒进箩里。在打谷机旁,还有两个人负责捆稻草,一卡一拉,打个活套,就能把一大把捆得紧紧的。这个活儿不仅需要巧劲儿,还需要臂力。
3、担谷、晒谷。壮劳力们挑着一百多斤,满满的湿谷担,在没过小腿的湿田软泥中行走,举步维艰,好不容易上了岸,还要把谷挑到晒谷坪里,稻场上有专门负责晒谷的人。他们用耙子把谷耙开,摊平,每半小时耙翻一次,好让谷子晒得均匀。
4、拖草。捆好的稻草要从田里迅速撤出,挪到别处去晒干挑回家做柴烧和冬天喂牛。湿稻草非常重,拖上田坎的过程很艰难,尤其是孩子,双腿陷进泥里时,个子就和稻草一般高。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一手拖一捆稻草往田边儿挪。稻草到了田坎,就要挪开,不能影响抢耕抢插。
二是抢插晚稻。
1、放水、耕田。抢插晚稻关键要有水,能够从水库放到水最好,要不然就要用抽水机抽水。有了水才好耕田,耕田时先撒上家肥犁田翻田,后撒上化肥耙田。耕牛是农家宝,是种田的主要劳动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田是靠耕牛犁耙完成的。
2、扯秧。这是是妇女和年轻人的强项,记得那时候,母亲每天都是天未亮就去扯秧了,因为凉快。当然上午我也顶着炎炎烈日工作到中午,但比起抢收早稻还是舒服些,因为都是在水中工作。
3、担秧、抛秧。担秧一般是主劳动力做的,但我们小孩子一般也会提几个秧去,抛秧需要技术的,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
4、插秧。通常被安排在早上或下午三点钟以后。若是中午插秧,上面太阳晒,田里的水烫,娇嫩的秧苗容易晒伤。在太阳没有那么烈时,我们就抓紧时间下田。若是有月光,还会借着月光在晚上插秧,但晚上蚊子多。然而,秧没插完,是不可以回家的。蚊子虽多也只能忍着。
昔日刻骨铭心的双抢之苦虽已远去,但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作强度大大降低。现在大都种植中稻了,并且大多是收割机作业,小孩子们根本体会不到我们那时的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