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真难管,这是很多父母都会有的感慨与困惑。往往我们以为是年龄、科技带来的代沟让我们越来越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但其实,或许我们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开始,就没有真正了解过他们。
每一个孩子都很渴望和父母倾诉心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愿开口说心里话呢?我们不妨从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原因。在和孩子沟通时,是否能感受到孩子的心情?能否听出来话外音?当我们听出话外音,才能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做个安静倾听者
孩子的感受力是非常强的,但是他的理智脑的发育不完整,包括他的文化水平,理性思考的这部分还不够,所以,他很难把他自己的真实的感受,真实的需求去表达出来。
与孩子沟通,首先要先听孩子把话说完,听孩子把事情原委和孩子的想法说完,不要插话或打断孩子的话,做个安静的倾听者,尊重孩子。
但“听”也是分层次的,大概有这么5层“境界”:
第一个层次是"听而不闻",耳边有声音传过,但是内容是什么并没有听到;
第二个层次是"敷衍地听",似乎在听,嘴里"嗯""啊"等附和着,脑子却没在这;
第三个层次是"选择性地听",只听到自己想听的;
第四个层次是"专注地听",说的每句话都听进去了,但是却没有听懂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五个层次是"设身处地地听",耳朵在这儿,心在这儿,情感也在这儿。
做到了第五层才能有继续沟通、引导的机会
充分察觉画外音
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说话总喜欢拐弯抹角,那么十之八九,是孩子在使用话外音了。
比如,孩子放出一些“狠话”,让人听了挺寒心,气不打一出来。这时候一本翻译小笔记就很重要了,娃其实想说的是:“我真的好生气!”
理解了孩子的状态,我们就不会那么计较字面的意思,有耐心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不至于激化矛盾,把小风雨,变成狂风暴雨。事后,可以跟娃复盘,说这些话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话不合适说,当生气的时候有什么更好的表达。一时气头上,娃可能会口不择言,但冷静下来,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理亏。
就拿我家娃来说,他气头上是听不进去批评的,事后冷静下来,他会给你写一些小卡片,就是要和好的信号。
我们可以把握住这些可教时刻,帮助孩子明白,语言能够带来怎样的影响力, 遇到疑问该如何表达,如何把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说出来。
坚持这样做,对发展孩子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增强理解力、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孩子会慢慢学会换位思考,学到受用一生的社交和表达技巧。
在现实中,尤其是男孩,在情感方面比女孩弱,而且心智发育相对较慢,在成长阶段更需要从父母处获取心灵教育,关于爱的教育。
感知爱,接受爱,懂得去表达自己的爱和情感,这些情感的力量传递都不能依靠严厉教育,所以特别需要一个健康情感沟通的环境,这样长大后的男孩们就不会选择回避沟通,或用相对简单的暴力沟通来对待身边的人。
对于不擅长表达交流的孩子,我们要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也很细腻,会观察留意到父母平时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教养方法,以此为模板应用于自己对外的交流。用细心和耐心来对男孩们进行教育,也是在帮助他们贯通如何有温度的交流。
男孩们不是天生坚强,用温柔包括的内心才更加坚韧,对男孩用爱和温柔以待不仅不会让他们变得脆弱敏感,恰恰相反这样反而能塑造他们更有韧性,对外包容之心。就像杰弗里·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中所说:“理解才是最为有效的消除叛逆的方法,而倾听则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