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动机与目标》的第一章读书笔记:
具体而艰巨的目标,在权衡合意度和可行度之后,做出的没有偏见的选择。
容易的用为什么 赋予意义,更有动力
困难的用是什么 具体的细节
为什么和是什么思维方式中有时间节点。
正面思考,但不要轻敌。
运用心理对照法实现目标。
我们总有着一些愿望,想成为优雅的人,想要马甲线,想住大房子,想认识女神,想成为父母的骄傲,想做孩子的好榜样,想提升自己……
如果你只是躺着想想,那也就只限于想象了。
愿望的实现在于转化为具体而艰巨的目标。
没有这个转化,我们的欲望就仅仅停留在那个“希望能够实现”的层面。
小A一直想去西藏,去看看那片纯净的天空,却迟迟没有行动。只到上个月,他开始在网上搜攻略,购置所需用品,和我们聊天也是讲具体的规划,酒店位置,行程安排。
他说,西藏我一定要去,因为那是我的愿望和梦想。想了那么久一直没行动,直到我告诉自己这个月底前一定把所有准备做好,而现在所需东西购置齐了,要出发了。
我们制定目标时不能太模糊,小A想去西藏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就像我们常听到的鼓励:尽你所能做到最好。最好是什么样子?到什么程度?
太模糊了,如果没有具体目标,做到最好带来的结果往往离最好相差甚远,这很讽刺“做得最好”是最平庸的配方。
那用什么代替做到最好呢?具体而艰巨的目标。
小A在月底前做好准备就是具体又有难度的的目标。
具体的期望值,具体的奋斗目标,达标或者不达标,没有灰色地带,没有达标,若是还想成功,就继续努力。
你不能制定不现实或不可实现的目标,艰巨而具可能性才是关键。
有难度的目标,促使你更加下功夫,更加聚精会神,一心一意。你会坚持得更久,也能更好的去运用最有效的策略。
相比较容易的任务,完成困难的目标更能使人愉悦,给人更大的满足感,成就感,整体觉得更幸福。
对工作的满意度使你更致力于为所在机构工作,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会给自己更多的挑战。
这又带来更好的表现和更大的满意度,周而复始。制定具体而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便创造了成功和幸福的无限循环。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开始这样的循环,第一步应是制定非常具体但又困难的合理的目标。
然后你要用最能给自己动力的方式来看待这些目标,才能进一步提高成功机会。
等手头上的工作做完,小A也准备充足了,请假去了西藏,奔向纳木错……
花花和妮妮是双胞胎姐妹,花花是一个特爱浪漫的人。去湖边散步总是惊喜的看花看草看生命旺盛,加班都被她赋予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
所以花花是一个习惯用抽象的方式理解自己行为的人,一点小事也能赋予它更大的意义。
当她在想日常事件时,更注重于“为什么”要行动。和人打招呼,她理解的是表示友好,整理房间是爱干净的体现,列清单是理清头绪,养小鱼是爱护,照料花草是欣赏。
用抽象的方式理解能让人精神抖擞,行为的原因特别能带来动力。
如果你想激励他人做一件事,用“为什么”来形容这件事也同样能说服他人去尝试。
而妮妮的理解完全不同。她觉得和人打招呼,是说你好,整理房间是拖地,列清单是写下来,养小鱼是喂食,照料花草是换水。
发现不同了吗?妮妮的行为方式全是动作,更注重实际,用正在做的事“是什么”来理解行为。
具体细节理解行为,这种思维方式在做一项困难,复杂,需要很多时间完成的事情时就非常有帮助。
如果你从来没有操作过吸尘器,那吸地“是什么”就比打扫卫生“为什么”更有效。
当我们做一件事,经验丰富了,事情变得容易了,我们便用“为什么”来看待问题了-把重点放在意义和目的上。
当人们用“为什么”理解行为时总是想的更宏观些,一些小的日常的举动都变成更重要的目标的一部分,他们对长期目标更有概念。
所以用“为什么”而不“是什么”想问题的人更少冲动,更少的诱惑,还更常会为行动提早做准备。
思考为什么会让他们更确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他们也不太会感觉到外界力量对他们的影响。
当人们用“是什么”理解行为,他们会聚焦在细节上,从a点到b点的机械过程,他们有时没那么有斗志,也更容易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个森林。
但他们对在崎岖山路上行驶特别在行。当你所做的事情特别复杂时,先放下全景而聚焦于手上的活是值得的。
用什么方式思考目标,不仅能让你更好的安排时间,还能防止拖延时间。
这么来说西瓜和芝麻的思考模式各有优势。
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根据目标的不同在两种模式中转换。
有时这种转换会自然发生,有时不会确定自己启用了最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要赶快转换,你如果想更有干劲,增强自制力或者帮别人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启用“为什么”模式,想想行为背后更大的意义和目的。
当你不想运动,懒成“葛优躺”时,请记得为什么你要健身。
当你职员业绩惨淡时,记得提醒他们,为什么业绩是最重要的,不光为了公司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另一方面讲若是解决一件棘手的事情,则用“是什么”来思考更为恰当。
学习一套新体系时,需要把它拆成几个具体步骤。第1次学舞蹈,那么注意手脚协调,跟上老师的节奏,别想着让人对你优雅的姿势刮目相看,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如何运用为什么思考模式?
1.写出一件你最近缺少动力或诱惑太多而无法实现事
2,现在写出你想做这件事情的原因,你的个人目的是什么?选择谁能帮助你得到什么?你如何受益?
下次当你尝试做这件事情,停下来想想你刚刚总结的原因不断重复,直到它成为习惯为止。
习惯成自然,任何简单的行为都能变成习惯,做起来易如反掌,只要你肯坚持。
如何应用“是什么”模式思考?
你写下一件你想做而且是特别复杂困难或者生疏的事
写下现在你需要做什么?迈向那个目标的具体行动是什么?
下次当您尝试做这件事情,停下来想一想下一步的具体是什么,然后专注于那个行动,你也会养成这个习惯的。
如果你想从为什么和是什么思维模式间得到平衡,你需要了解自己何时可能会偏向于哪种思维方式。
当一件事情变得容易和熟练之后,大多数人喜欢采用为什么式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具体来说是从你开始计划到开始行动的时间。
你从明天还是下个月开始减肥,你打算下周还是明年去度假?研究显示我们偏向于用大而抽象的概念,也就是为什么式思维,来理解较久之后才会贯彻的计划。
反之,我们要理解近期计划时,则会侧重于更切实际的想法,究竟我们完成这件事情需要做的是什么?
“为什么” 式思维会使你更看重心理学家所谓的合意度的信息,意思就是说你做成这件事或达到这个目的对你是否有好处?将会多有趣,多愉悦,多有益,这些是我们在思考未来要做的事时会问的基本问题。
6个月以后在那个会议上演讲能不能帮助我事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大概就会启用这个计划。
更加具体的“是什么”式思维会使你更加重视可行度信息。你是否真的能做到你要做的事,有多大把握成功,你面临着什么阻碍?当我们考虑近期要执行的事实,这些是我们想的更多的问题。
合意度更像冒险家,牺牲实际的考虑而选择潜在的回报,更有动力备受鼓舞,专注于你能得到的,
可行度像会计,放下了愉悦,在时间节点上开始计划,更好的安排时间,还能防止拖延时间,更专注于具体的必要行为,让你能更快的达到目标。
如果下周参加那个演讲,谁来帮我照顾孩子?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关于将来的计划总是刚开始听上去不错,但越临近越发现不对劲,于是我们哀叹道:“我怎么竟然会同意做这件事?
因为当你下定决心,并没有考虑这件事是否可行,你只想了为什么就没有想过方法是什么。
我们习惯用为什么来考虑未来的事情,而较少思考究竟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对于近期将执行的事,我们却犯了相反的错误,你为了减少麻烦,曾拒绝过多少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临时机会。
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彻底的随心所欲,也无法抓住偶遇的眼前机会,这时的我们太注重“是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太纠结于细节,而放弃了可能很有价值的机会。
对目标采取“为什么”式大题思维能使你更有动力,倍受鼓舞,专注于你能得到的回报,并增强自制力毅力。
而”是什么”的细节式思维,在你做困难或生疏的事时最有帮助,它能使你专注于操作细节,从而完成任务,并且能帮助你防止拖延。
大的成就,不是采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就能得到的,你需要知道如何为排除特定的困难而选择相应的思考方式,或者知道如何为帮助别人实现目标而使用得当的表达方式。
当你为自己树立目标或正在为目标努力时,你大概已经非常了解正面思考的重要性了。
怎样才能最好的树立并实现目标,而不是活在白日梦中的最佳策略,是用乐观的方式看待目标,同时用实际的方式思考具体需要做什么才能实现目标,奥丁根把它叫做心理对照。
首先你得能想到目标的实现,然后再反思其中的障碍。心理对照能引导我们聚焦于必要的行动,从而把愿望和白日梦转化为现实。
值得提出的一点是心理对照只能助你致力于你真心相信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那心理对照会让你从这个目标中解脱。
其实就是说它能使你抛开无法实现的幻想。放弃梦想可能是痛苦并让人失望的,但为你的身心着想也可能是重要和必须的。
只有意识到某些目标无法实现,我们才能为可实现的理想腾出空间。
运用心理对照制定目标
拿起纸笔写一个你最近的愿望和想法,这可以是一件你想做的事或者已经开始做的事,比如是去度假,或者减掉10磅
现在想象一下愿望实现时的美好情景,先写下这欢喜场景中的一个好处。比如躺在沙滩上休息,不用查电邮将会多么美好
接下来思考一下,夹在你和欢乐情景之间的障碍。
现在列出一个好处
列出一个障碍
再列出一个好处
再来一个障碍
现在你觉得成功的概率如何?你在追求这个目标吗?对比利益和阻碍,你就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对这个目标有多坚定。
正面思考,相信自己能成功,也清楚目标艰巨,再反思其中的障碍,进行解决。
这种心理对照不仅能帮助你对目标的采用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还能自然的启动你的动力系统,使你最大限度的致力于想到完成的目标。
总结一下:
目标具体化,
目标困难化,
为什么和是什么的思维转换,
考虑价值和可行性,
正面思考但不要轻敌,
运用心理对照法制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