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快三十二
鸭背山的西南麓,坡缓且树木稀疏,除了零星的几颗樟树和稀释拉拉几丛山竹外,就只剩下多得没完没了的茅草和笆茅。
为什么会形成如此贫瘠荒凉的局面呢?盛家塆附近一带有个流传了好年的说法----风水不好。
可谁又能来证实这个迷信的解释呢!因为没有被证实,所以,迷信的流传时效就大打了折扣。
原来,真正的原因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土太瘦,瘦就瘦就好了,生根的还要从石头缝才能找到细灰一样的土壤。
这些原属于红色的丘陵山坡,在长年累月草叶的腐蚀,便变成了红褐色,这层红褐色如一张薄纱的地表层就是鸭背山上的特色妆扮。
红褐色的土壤给人一种刺眼的提示与警告。当初修鸭毛水库的时候,筑堤取土就难到了所有参加修水库的人。
所以,鸭毛水库的堤坝主体是先在坝址位置用软土打底,然后就是用软土垒起一个小号的堤坝。
先将小一号的土坝夯实,然后在上面铺一层从西头山上炸下来的石头,石头开成片,石片是凿成大小略同的方块,然后又在石快上铺一层土。
这样一层石块,一层土,层层都要夯硬,据说,当初打夯队是一群年轻人女子担任,号称铁姑娘队,铁姑娘队为此还扬了大名。
还听说这群铁姑娘里面就有从省城下放来的四个女知青,这四个铁姑娘后来因此被优先最早招工回城。不过,那一批知青现在已经都被招回城去了。
虽然现在是深秋季节了,叶也枯,草也黄,但茅草与笆茅硬是像老婆婆的棉被,密不透风吖!
茅草多数只长到齐腰深,而笆茅就盖过两人高的头顶了,真还像电影里看到的青纱帐一样茂盛得吓死人吔!
在挖树砵动身之前,就开了动员会,下了命令,要组织一批手脚麻利的小伙成立割草队。
前面有人割,后面就组织人搬运,挑的挑,背的背,总之,必须又是一场人海大战。
深秋的风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它真的干冷,扫在人的脸上,跟被抽耳光一样疼,眼泪随时随地都会涌出来的。
知青们都没有安排到割草对,虽然都是青一色的年轻人,可农村山上的活还就难到了他们,让他们干,还嫌挡了本地人的手脚,这是大队支部书记下的结论。
可本地人的年龄段就有些大了,四十几岁也要当好劳力使。海平只能算作是编外人员,也就只能在吴东风的知青队里混了——运草。
知青队的干劲一点也不比割草队弱,甚至还有点你追我赶的阵势,搞得割草队的压力有点大了,这个时候,知青里还有人瞎起哄。
"哦咯咯!哦咯咯哟!"这不明显是在嘲笑割草队吗?
于是割草对就传出了臭骂声,那纯属本地土话"×你老娘喽!"骂得咬牙切齿,像是恨不得嚼碎哪个的骨头。
知青们本身就离盛家塆不是很远的县城后生,听出有人骂这么恶毒的很话(其实是痞话) 于是,也就有人答了腔,大有要摆开吵架的势头。
大队带队的总指挥也就是支部书记闻声便招集其他社员来劝架,几声吼斥加几句软哄,吵闹声渐渐平息下来。
一泡尿的工夫还没到,便突然从笆茅丛里传出惊慌的高喊"起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