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 第四章:混血王朝之西域情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西北。
易中天:对,西域原本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约自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和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以西都是,最远可到伊朗高原,最近也要到葱岭(帕米尔高原)。本书所指,主要为狭义的西域,即葱岭以东的汉唐西北疆域。
艺凡:这么大的面积生活着多少个民族?
易中天:很多民族,语言也是五花八门。他们使用的语言更是五花八门,既有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也有印欧语系的伊朗语和印度语,比如西徐亚语、粟特语和吐火罗语。
艺凡:风情万种的西域。
易中天:西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艺凡:那也是战略要地了。
易中天:对,尤其是位于吐鲁番盆地,从而变成西域门户的高昌国,更是没有争议地成为大唐和西突厥的争夺对象。
艺凡:谁控制了高昌国,谁就控制了丝绸之路。高昌国是什么时候建国的?
易中天:在胡人之车师前国故地建国的,国王应该是胡化的汉人,同时也是佛教徒。公元629年,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途经高昌,受到了国王隆重的接待。
艺凡:西突厥和大唐都在抢西昌过,现在西昌国和大唐比较好,那么西突厥做了什么?
易中天:示好的信息也向高昌王频频发出。高昌王则只是看见了西突厥的嫣然一笑,便愚蠢地以为自己不可一世,有恃无恐地跟大唐翻了脸。
艺凡:这可不是正确的选择,他们的正确做法,是与大唐和突厥都维持睦邻友好关系。如果更聪明一点,则不妨把自己变成丝绸之路上坐收渔利的中间商,甚至调解双方纠纷的和平使者。
易中天:可惜,高昌王利令智昏。他不但一屁股坐在了西突厥的那一边,还干起了拦路打劫的勾当。
艺凡:大唐能忍?
易中天:太宗当然不能容忍。贞观十三年,他力排众议派遣大军征讨高昌。
艺凡:高昌被灭了?
易中天:是的,亡国的高昌还是被太宗皇帝改成了大唐的一个州,名叫西州。从西突厥手中夺得的可汗浮图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也一样,名叫庭州。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则建在了车师前国的交河故城。
艺凡:大唐回国了?
易中天:没有,贞观十八年,高昌之西的焉耆被灭。
艺凡:他们与高昌是宿敌。
易中天:对,但却在高昌被灭后倒向了西突厥。
艺凡:看来西突厥的外交手段非同一般,唐王朝的军事力量则让人生畏。
易中天:焉耆被灭,下一个目标,是龟兹。龟兹读如秋慈,国都在今新疆库车县,是丝绸之路上最为迷人的绿洲。我们只要举三个例子,就能证明这个文明古国的非同凡响:风靡天下的龟兹乐舞,堪比敦煌莫高窟的佛教石窟,与玄奘齐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此外,龟兹还是古印欧语在东方分布最远点的标志性地名。
艺凡:龟兹也被灭了。
易中天:另外两个与龟兹面积大致相当的王国于阗和疏勒(今新疆喀什)便半自动地归顺了大唐。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帝国设置了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马克)四个军区,合称“安西四镇”。
艺凡:那西突厥呢?
易中天:公元657年,也就是唐高宗显庆二年,大将苏定方率领远征军对西突厥发起总攻击。在强大的攻势面前,西突厥很快就溃不成军。他们的可汗逃到石国(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却被石国人活捉了献给唐军。从此,西突厥树倒猢狲散,并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彻底灭亡。
艺凡:也就在这一年,大唐达到了极盛。
易中天:玄奘法师则在焉耆被灭的第二年回国。为了履行和高昌王再见一面的承诺,他放弃了便捷的海道从原路返回,却在途中听说了高昌国的遭遇。慈悲为怀的法师只好擦干眼泪望空遥拜,然后直接从于阗回到长安。剩下的故事,就只能留给羌笛和杨柳了。且听下回分解,吐蕃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