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 第二章:唐太宗之天可汗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杨隋变成了李唐,其中有哪些教训呢?
易中天:占据长安,再加上尊奉隋室,就有了号令天下的有利地位。相反,背离了关中本位政策,则势必被关陇集团集体抛弃。隋炀帝至死都不明白的问题,答案就在这里。
艺凡:那么他为啥要把长安留给一个十三岁孩子,而把太原给了李渊?
易中天:因为突厥。突厥是继匈奴和鲜卑之后,对中华史影响重大的北方游牧民族。突厥人的国家之所以叫汗国,是因为国王叫可汗。
艺凡:突厥,是匈奴之后的中华北方边患。
易中天:幸运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突厥在开皇三年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这就给了隋帝国挑拨离间、分化瓦解的大好机会。
艺凡:结果是什么呢?
易中天:东突厥的启民可汗俯首称臣,西突厥的泥撅处罗可汗接受招抚,就连世世代代与西突厥为仇的波斯帝国也来表示友好,隋炀帝的外交大获成功。可惜在政治斗争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艺凡:反水了?
易中天:启民可汗去世后,继位的始毕可汗就跟炀帝翻脸。始毕可汗学会了坐收渔翁之利。隋炀帝在他和西突厥之间翻云覆雨,他则在隋帝国动荡之时浑水摸鱼。谁来依附他,他就封谁为天子。炀帝用于突厥的手段,被反治其身。
艺凡:这也就是为啥要把李渊安排在太原了,防突厥。
易中天:但,突厥固然是北方的狼,李渊也不是看门的狗。他的野心比谁都大,也更狡猾。为了夺取天下,他不惜放下身段向始毕可汗俯首称臣,而且此事的主谋就是李世民。
艺凡:不解决突厥问题,将国无宁日。
易中天:击退突厥的希望则被寄托在一贯英勇善战的李世民身上。问题是,既然猛将尉迟敬德的防线都被攻破,长安城内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兵力,唐太宗又靠什么克敌制胜?
艺凡:靠的是什么?
易中天:勇敢和智慧。八月二十八日,颉利可汗派了一名亲信进入长安打探虚实耀武扬威。这名使者宣称,可汗率领的百万雄师已经全部到位。唐太宗则毫不客气地痛斥来人:我与你们可汗曾当面缔结盟约,为什么却不讲诚信?尔等虽是戎狄,也应该长着人心吧?再若自夸强大,我现在就杀了你!说完,唐太宗将此人关押在门下省,然后带了五位大臣出玄武门,一行六人来到渭水边,与颉利可汗隔水相望。
艺凡:突厥的表现呢?
易中天:突厥的各路酋长远远看见大唐天子骑在马上,英姿飒爽,闲庭信步般走来,无不感到震撼,纷纷下马向这位虚龄二十九岁的年轻皇帝行突厥大礼。没过多久,大唐部队也来到渭水。他们的军旗在秋风中高高飘扬,他们的盔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们自己也阵容齐整步调一致,展示着中华帝国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突厥酋长们再次感到了震撼。
艺凡:这仗还怎么打?
易中天:太宗皇帝让部队后退,并以战斗序列留在原地。自己则打马向前,与颉利可汗单独谈判。
艺凡:谈话的内容是啥呢?
易中天: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两年前,颉利可汗入侵时,秦王李世民是提出过要单挑决斗的。这一回,皇帝李世民应该是义正词严地指责对方背信弃义吧?两天后,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长安解围了,大唐得救了,各族人民也避免了一场战争灾难。
艺凡:这是太宗皇帝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那么,突厥撤退时,该不该追呢?
易中天:太宗的主张是不追。追不能解决问题,反倒结下仇恨,何必呢?现在国家尚未安定,百姓尚未富裕,还是清静为好。至于突厥汗国,不过乌合之众。到他们分崩离析时,再一网打尽不迟。
艺凡:原来,唐太宗打的是政治战、心理战。
易中天: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懂政治,才战无不胜。有内乱,则必败无疑。实际上,事态的发展也正如太宗所料,突厥汗国作为依靠武力威胁和掠夺致富而建立的松散联合体,很快就无法维持下去,大唐的反攻也在充分准备之后发动。
艺凡:什么时候开始反攻的?
易中天:贞观三年十一月,战争全面展开。不到半年,大唐军队即大获全胜。东突厥从此灭亡。更让太宗满意的是,原本由突厥人统治的北方各族酋长一致推举他为“天可汗”,亦即各族人民的“总皇帝”。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此他笑容满面谦虚地说:我是大唐天子,还可以再做可汗的事吗?得到的回答是:万岁!万岁!万万岁!
艺凡:外敌没了,大唐是不是好起来了?
易中天:对,迎来了贞观之治。且听下回分解,贞观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