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除夕,孩子爸爸带回了爷爷奶奶家过年,我一个人在宁波。一个人过的惬意大概只有自己懂。无论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或者没有勇气和机会选择,总之,我很幸运,我还有的选。
昨天最后一个工作日,中午下班后老板就让大家直接回家。连着阴雨了几天后,昨天开始放晴,回来后做了碗面条吃好,把家里的床上用品全都再洗晒一次,其他卫生周六他们回去以后已经做过一次了,整体还是比较干净的。于是贴好了对联,整理了一下飘窗,就开始刷着手机,嗑瓜子喝茶,这一刻是真的放松了。这一年的工作也就画上句点了。
晚上我还是做了2个菜给自己,日常中午带便当,所以2个菜晚上吃+第二天中午吃刚刚好,第二天不上班,2个菜我就吃不完了。不过我还是做了2个,最近我爱上了梅见的这款青梅酒,所以就没有做汤,做了2个菜,喝上2小杯,享受这种一个人的小酌怡情。之前很喜欢一个视频《晚酌的流派》,女主是一个日本单身女孩幸子,工作是房产中介,每天出门前给自己冰好2个玻璃杯和2罐啤酒,每天基本准点下班,去超市采购食材,再骑自行车回到家,投入到为自己当天的晚酌的食材处理中。有时也会去汗蒸,运动,这种情况后,她一般会在当天的食材中摄入更高的热量。幸子身材偏瘦,干活很有秩序和节奏感,在工作上也是非常投入和全力以赴的那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在每日对待晚酌的事情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视频的话语很少,小编的解说很到位,因此也感受到小编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把人物的每一刻的肢体语言和心理都能精准的呈现给了听众,这种感觉有点让人拍案叫绝。
昨晚和母亲视频聊天,问及明年是否继续开店,她说姐姐是想开的,但是她自己不行,今年手痛了一年,每天早起去市场买菜,要做各种腌渍相关的食物,冬天还有烟熏腊肉,工作量很大,明年不开了,要退休。我问那有没有人接手或者愿意租下我们的店铺。母亲说没干过这个事情,不知道,但是会不习惯。当初新房子的厨房母亲要打土灶,其他人不愿意,花了1万多做了天然气灶台。如果老房子租给别人开店,她厨房不行,她一定要用土灶的。
以前有些城里的客人喜欢老家的菜有一个原因是菜是柴火灶做出来的,这样的大锅菜烟火气重。后来开店了,客人来了都很着急,总想坐下就有的吃,这个时候柴火灶台就没法满足了,因为柴火灶锅热需要时间,所以出品是没有那么快的。如果是酒席还好,因为酒席的菜是提前开始准备的。散客更多时候都是没有提前预约点菜的。到了点菜,临时上菜就没有那么快了。所以又买了一个大的不锈钢一体灶。也买了一个不锈钢的柴火灶,有时当炒锅,有时做蒸锅。其他比如酿糯米酒,高粱酒,做豆腐,办酒席,及今天的除夕日,妈妈还是用旁边的土灶,用火慢蒸煮菜品,且一个灶上可以同时3口锅,一个炒锅,一个蒸锅(蒸腊肠,猪脚等),还有一个水锅(持续提供热水),旁边还有小的黄泥炉炭火炖汤。我常常觉得家里的鸡汤好喝,什么都不加,只要几片姜,一点盐,味道就对了。一方面食材是好的土鸡,其次是黄泥炉的炭火的熬煮。这一刻,领会了那句:最天然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从五行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解释:土灶的灶台是砖垒起来的,砖属土,柴是木生了火,锅是铁,是金,做菜我们锅里有水。金木水火土相生也都满足,所以这样做出的饭香。似乎现在大家也开始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围炉煮茶用炭火,烧烤炭火烤的和电烤的你一吃也能感觉到有差异。
科技不断的帮助我们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所以现在的电饭锅的第一个选项是柴火饭,电大概是怎么也不会有火蒸煮出来的米饭的香味,即使我们用的是五常大米。砂锅熬汤不是文火慢熬的也不同于母亲黄泥炉上的煮出来的味道。参加工作初期,我住在没有厨房的单间房子里,我还是买了电磁炉自己做饭,母亲说电磁炉做菜不好吃,那个热是一下上来的,且对于有些炒菜常常达不到想要的火候。炖汤我们说文火慢炖,大火转小火。后来收入好了一些,我再换房子,我就一定要有天然气厨房的房子。房间可以很小,因为房间太大反而还不聚气。但是厨房一定要有火。虽然做菜水平我还是一般,但是有厨房它就满足了我可以随时为自己做点美食的需求。有段时间很孤独的时候,每当下班后在小区的生鲜店买好食材,回到家安静的给自己做晚饭的那段时间,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不用说话,不用应付,只需要洗切炒煮炸,一系列的流程,然后继续安静的享用,喝点自己夏天泡的果酒(杨梅,青梅,荔枝,李子),就这样就会感觉生活又有了继续向前走的勇气。
今天中午做了一盘煎煮豆腐,配了青蒜和红椒,感觉够了就没有炒香菇青菜,再一碟蚕豆,一杯青梅酒,感觉很幸福。突然想到,如果2025年要学习一个小技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也许从学习做菜开始是一个很棒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