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这一讲的解读,让我意识到构建人生「良性循环」的前提:也就是孙子兵法最核心的两大思想「不战」和『不败』。「不战」是要学习和练习忍耐和等待的能力;『不败』是把目标定为“不死就行”的位置。
为什么是「不战」和『不败』呢?
首先回顾一下「人生焦虑」的原因通常是什么,简单来说是理想和现实不匹配。具体地说是头脑对人生的规划与真实的人生差距很大。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缺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对人生规律的了解;同时,受“幸存者偏差(“认知偏差,在收集和分析数据时,通常会过滤掉失败的样本,只留下成功的部分”)”的影响,就像在某红书上看到的人都是光鲜亮丽完美的人生剧本。这个时候就会对事情本来的面貌建立错误的认识。头脑中会有很多不合理的期待和认识,总觉得存在“我不知道”的捷径,于是就一门心思地想找捷径,然后陷入越找越焦虑、人生无望的恶性循环里。
华杉老师的解读,结合自己在人生实践中的体会,我意识到构建良性循环的起点是设定一个「不败」的目标,「不败」的目标也是能够实行『不战』的原因。
我后知后觉地发现,一切焦虑和不能等待的源头跟不合理的预期有关,这个预期首先是太高了,其次这个预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这个不合理的预期普遍的共性是:是积极的、让人有一种被画饼的兴奋感。消极的东西总会给人一种泼了一身冷水的扫兴感。
我发现自己焦虑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无意识,一是我将自己的人生期待寄托在某件事上,我对事情赋予了高于事情存在本身的意义;比如当我把实现人生意义寄托在工作上的时候,我发现现实工作内容是在具体的岗位上重复地拧螺丝钉,而且这个螺丝钉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时候,这种冲突感总是让我思考活着的意义。我现在渐渐地明白,工作和实现人生意义有重合的部分,但并不等同,而且二者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状态。二是,拿自己跟其他人比较以及觉得别人的选择更好,这种外慕的念头。真实的情况是,任何选择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好。每个人的属性不一样,适应的点也不同,对“好”和“不好”的定义也不同。
华杉老师讲道:“什么叫不败呢?就是不要追求胜利,要追求不败。不要以胜利为目标,要以不败为目标。 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当你取法乎上的时候,其实你对你得中还是得下没有底线,你是定了一个最高的一厢情愿的天花板,一旦有什么变化,你会败得没有底线。而反过来,如果以不败为目标来制定战略计划,我是制定了一个不败的底线,如果运气来了,上不封顶。追求胜利是下面没有底线,追求不败是有底线,然后上不封顶。所以你把自己的人生放到多长的时间长度去看?用我们罗振宇的话说“做时间的朋友”,你是一个等得起的人。第一,我是一个等得起的人;第二,我是一个没有贪心和侥幸,没有一厢情愿的人。贪心和侥幸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人性的大毛病。”
追求「胜利」和『不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制定目标的思路,前者是远高于自己当下的能力的,做起来需要调动意志力,而且还要有运气成分,可能是一整盘局才能实现的「成功」;后者是可控的、是自己做起来很轻松的,蹦一蹦就能够着,做起来很容易,舒适范围内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过去受到的教育总是在提倡要制定「一厢情愿」的目标,并且认为做轻松的事情是一种没有志向的表现。要做就要立个大目标、完美的计划,百米冲刺,一切为这一件事让行,突击把它实现。
我现在渐渐地体会到,以「突击」的方式去做事的时候,其实暗含了一种压赌注的心态,并且很短期。人生并不是只活一天、一周、一个月、半年、一年、两年,而是三十四年或是更长的时间。做轻松的事情,最重要的原因是:做起来很轻松,所以可以很持久。这个过程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轻松的边界会逐渐地拓展开来,范围越来越大,底线也会越拉越高。并且也会体会到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自我较量的游戏。
等自己感到焦虑、当自己不能等待和忍耐的时候,要反思自己的预期/目标是否是「不败」、是否偏离了「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