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微光 (1):读《园丁与木匠》后的随笔

最近,在读《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和其他育儿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教父母一定要做什么,而是从心理学和生命进化的角度,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是怎么回事,他们的大脑是如何发展的,孩子是怎么了解和参与这个世界的。


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她曾经是一位母亲,现在儿女成年,已经升级为祖母。所以,这本书里会偶尔会提到她可爱的小外孙,她既从祖母的身份,又从心理学家的视角,推演出:

人类和动物之间很大的不同是,拥有漫长的童年时光,让大脑得到发展,身心得到发育,且有充分的时间和稳定的保障来学习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这甚至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策略。

这种持续进化的保障来自于 ——照顾者的爱(这里的照顾者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外)祖父母,甚至包括其他乐意帮助照看孩子的人;只要是稳定并且可以为孩子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

照顾者的爱

就像作者在书里所说:

童年是一个受保护的特殊时期,它给孩子喘息的时间,以掌握他们今后作为成年人生存时所需的知识。

书里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是亲子关系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类。

但是,这样的亲子关系(要包括孩子与其他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些育儿理论中所提倡的,让父母象工匠一般,为了达到一些自己期待的养育目标,通过某种教养模式,把孩子塑造成精雕细琢的模样。而是:

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也就是说,作为父母的我们,象园丁一样,为孩子提供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成长土壤即可,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可以得到蓬勃发展。


读到这里,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比其他育儿书更有新意,相应的理念,关心教育的父母可能都已经很熟悉。

那么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呢?

我觉得,是让我们能从生物进化和儿童发展的脑科学原理,来理解孩子的成长吧。

养育的悖论

书里,提到了基于生物学事实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两个养育的悖论:

第一个是爱的悖论——亲子之间的依赖和独立,身为照顾者的我们,需要妥善保护好孩子,又要能在他们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放手,促使其成年后的独立;

第二个是学习的悖论: 我们需要处理玩耍和工作的紧张关系,既要允许孩子玩耍,还要让他们渐渐学会工作;我们必须传承传统,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创新。

如何面对这两大悖论呢?

人类的发展策略有两步:先随机生成多种可能性,再保留可行的选项。漫长的童年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良机。

对于人类而言,童年和养育是硬币的两面。

既然,育儿就像园丁在照顾花园,那么,就像作者所说的, 从园艺的角度讲,

“混乱是草地的荣耀”。

童年是一个天然的探索期:儿童期的探索是为了成年后的运用。

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受保护的、需求可以被持续且无条件满足的幼儿时期,他们就获得了混乱、变化和探索的空间。

而父母,不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受保护的空间,让他们探索、学习,并且搞得一团糟(哈哈,这一点可能对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会很有挑战),也要引导孩子从无序的探索转向有序,让他们拥有属于成人的能力。

那么,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什么是童年的微光呢?

是玩耍。

这才是本文的正题,且听下回分解,哈哈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