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睡觉前躺在床上和孩子们在黑暗中聊天,想到什么聊什么。那个时候大家都比较安静,很容易聊一些有深度的话题。
昨天晚上睡觉前,孩子提到一个话题就是某某家两个孩子,一大一小都有自己的手机,为什么自己不能玩手机。我就跟他聊了看手机的危害,一是影响视力发育,他们的视网膜还没有发育完善,盯着刺眼的屏幕,会受到伤害。二是会影响颈椎的发育,专家说低头玩手机相当于脖子上骑了一个七岁的小孩子,颈椎会受受到损伤。现在的颈椎病越来越低龄化,与低头族有很大的关系。
最后,我说孩子们玩手机看得比较多的是短视频和游戏,这些东西多有趣啊,一旦玩起来就没有心思学习了。玩手机只是被动地接受,大脑根本无需运转,久而久之大脑就变得迟钝了。
我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我们看书时有这样一句话:他长着大眼睛,高鼻梁,长头发。那么每个人头脑中都会出现一个画面,而且大家想到的都不一样,这就是想象的过程。但是看手机是根本没有这个过程的,人家给什么你接受什么。
我还告诉他,那些小时候沉迷于玩手机的孩子,会无心学习,因此错过学习的好时机,导致长大了没有知识,活得很辛苦。为什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因为他们自己吃了不学习的苦,希望孩子不走自己的老路,这也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我说了很多,孩子听得比较认真,偶尔回应我的观点。我感觉自己的话应该说到他心里去了。后来我又问他感觉我和他爸爸的相处怎么样,打几分。他说妈妈和爸爸相处得挺好的,打九十多分。我好惊喜,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们不吵架,你说什么爸爸都说好。”
“那我们和你们相处得怎么样?”我又问他。他说也还可以,具体不知道怎么说,他可以打分。“打多少?”“八十九。”“啊?怎么没有刚才高?”“那扣掉的十一分是你们老管我。”儿子说。
我就给他举了邻居小伙子的例子,他现在是孤身一人,父母都不在了,姐姐出嫁了。每年年关的时候他自己回到家,连个做饭的人都没有,真是天不管地不收了。也就是一些朋友去他家喝酒玩耍,其他的在没有人了。姐姐出嫁了,也不来,小伙子家本来就是移民过来的,在村里连个亲人也没有,孤苦伶仃的。儿子问他为什么不娶个媳妇。我说没有亲人张罗,没人操心他的事儿了,他就那样晃悠着,一天又一天。
“话说回来了,你不喜欢我们管你,但是你看他那样没有一个人管,你觉得美吗?我们有管束你,批评你的时候,但是同样的我们也有关心你,陪伴你的时候,不是吗?我们管你让你觉得不舒服,但同样我们也为你提供了温暖的家,让你感受到了幸福,不是吗?”
后来我又问他最喜欢妈妈那些特点,或者妈妈做的那些事情让他最感动。我是希望他说一些我身上的品质,比如温和、体谅他等等。他说:最喜欢的就是哥哥们来家里玩的时候妈妈说今天的作业先不写了。哈哈哈,他的答案让我很吃惊。“那你最不喜欢妈妈哪一点?”我又问。“不喜欢妈妈老让我写作业。”他说。“那你觉得我们现在这样每天学习两个小时的方式怎么样?”“挺好的。”他说。
最后我们聊到金钱和幸福,我告诉他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并不是有了钱就一定幸福的。有些人很有钱,但家里氛围很不好,充满火药味。有的人没有多少钱,但一家人照样很幸福。我就问他感觉我们家的气氛怎么样,他说我们家不是天天都开心,也有不开心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如此,有开心的,也有不开心,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和人生。
期间我们还聊了其它的话题,我很享受跟孩子聊天的过程,可以听到他的心声,也可以对他进行有效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和孩子的深度连接。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博学多识一点,视野和格局开阔一点,给孩子更好的引导。目前来看我还达不到,给孩子的引导很有限,因为自己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先成长自己,再引领孩子。父母的成长应该走在孩子前面,如此才能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