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阅读是这本书提出的,继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后的,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希望这篇文章能尽可能简单但全面的介绍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也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还有多个子规则,这些规则不是严格的先后顺序,有些可以在阅读中同时进行。
一、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理解这本书整体上再谈什么
(1)对书本分类
为什么首先对书本分类?在作者看来,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就像学校里上课,有历史、科学、哲学等不同科目,不同科目的上课方式也不相同一样。
作者因此也有专门的篇章,分别讲述如何对不同类型的书,用不同的方法阅读。
怎么分类呢?首先,区分书分本是虚构类的作品(小说、戏剧、诗歌等),还是说明性的论述型。
论述类的书还可从实用性和理论性角度进一步分类。理论类的作品是在阐述是什么,而实用类的书籍则教你如何做,是知和行的区别。
理论类的书,继续分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包含心理学、几何学和物理学等。
通常可以从书名、序言以及书本的主要内容,对书本做出分类。
(2)说出整本书大意
对书本类型有大致掌握后,再理解整本书的主旨大意。
这一步需要做的是,用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说出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即写出这本书主要干什么。
完成检视阅读后,对一本书的整体大意,能有不错的把握。
(3)找出重点章节,他们是怎样按照的结构服务于书本主旨的,拟写全书大纲
了解书本的分类和主旨大意后,接下来找出文章的重点章节,写出全书大纲。全书大纲是一本书的骨架,也就是建筑物的框架结构。
拟写大纲的好办法是,画出全书的思维导图。
(4)找出作者写这本想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主要的问题,次要的问题
作为读者,我们带者问题去读;而作者在写书的时候,是带者问题去写的。找出作者写这本书想要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当然也可能是一个主要问题,和一些与之相关的次要问题。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将分析阅读第一阶段划分出四个规则,但仔细体会后就能发现,这些规则的运用可以同步进行,比如规则(2)和(4)就可以合并在一起。
完成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我们能对一本书的整体有个清晰的把握。
二、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诠释和理解书本的详细内容和信息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是从词、句、段落去诠释和理解一本书的内容。第一阶段看的是书的骨架,第二阶段是理解书的血肉。
(5)抓住书中的关键词,找出共通的词义,与作者达成共识。
我们都知道,单个字词都有多个意义。读者能理解作者用词的意义,就是和作者达成共识,能理解作者的意思。
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举例来说,这本书最重要的单词是“阅读”,这本书里它的意思不是简单的读,而是提到了三重意思,为了娱乐消遣而读,为了获得资讯而读,为了提高理解力而读。其中最主要的是,为了提高理解力而读。
很多书都有重要的关键词,《国富论》中的“劳工”、“资本”、“利润”等,《人类简史》中的“人类”、“智人”等,财经类书籍的中各个金融术语,科学类书籍的重要概念。
找出这些重要的词,花时间精力理解这些词的意义,对于理解整本书大有裨益。
(6)抓住书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的重要主旨。
这个部分的工作是把书中重要的句子圈出来,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主旨是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是知识或观点。
如何找出关键句?作者已经通过加粗或者斜体等方式来表明重点的句子,一些自己较难理解的句子,含有关键词的句子。
樊登老师在《读懂一本书》书中也谈看到过这个问题。他指出关键句是,对某个问题或概念清晰界定的句子,对关键词或者观点做解释的句子等。
找出关键句的目的是理解。而理解这些句子可能需要付出一定努力。也正是通过不断理解这些有坡度的句子,才能增进理解力,
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阅读的一部分本质是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理解关键句,最好的测验是,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作者的思想,并举例阐述,就是真正理解了。
(7)从句子的关联中,理解一本书的论述
前面是词和句,这一部分可以大致对标于段落。所谓论述,就是作者阐述主旨的逻辑。
作者是先抛出结论,在说明理由的呢,还是先有理由,再得出结论?作者采用了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如果作者采用的是递进法,需要留意整个过程;如果有转折,则需要注意前后对比。
(8)确定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
最后是给规则(4)中的作者的问题,找出作者的答案。
根据自己对全书关键词、重点句和段落的分析阅读,读者应该能获得足够的理解,找出问题的答案。
进一步想想,作者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是作者自己知道还没解决的。
完成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也就了解了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评论这本书
完成分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读者就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并掌握了这书本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阶段是客观地评价一本书。正确的评价,帮助我们认知,这本书的内容是否是真实的,以及是否有意义。
这里简略总结下第三阶段的规则:
(9)再真正读懂一本书之前,不要轻易评论。
(10)接受多方观点,不一定要争论出一个结果。
(11)评论前,区分客观知识和个人观点。
(12)批评观点的标准:证明作者知识不足,证明作者知识错误,证明作者不合逻辑,证明作者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如果对这些不能提出有力佐证,就不能轻易批评。
写在最后
分析阅读是精读一本书的方法。
用这么多规则阅读,是一种理想化的阅读方式。如作者所说,“这些规则只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
我想,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这些规则感到有压力,只需做到心中有方法,在阅读地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规则,主动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