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我对电视剧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热情,一是不舍得耗费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有规律地追剧,二是不喜欢看完电视剧后那种空荡荡无着落的感觉。所以当《人民的名义》红透半边天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觉。直到有一天,由于要上公开课,需要运用到电视剧中的一个场景——“小官巨贪”的赵德汉“面币思过”,我才百般不情愿地打开爱奇艺网站,跟个风凑个热闹。连着看了三集,直呼过瘾,为剧中大神级演员的演技折服。开始是陆毅所饰演的侯亮平很安慰眼球,毕竟颜值在那里。看着看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则是侯勇老师所扮演的赵德汉,正如网友所评论的那样:“每一条皱纹里都是戏”。
由于时间有限,追剧也就到此为止了,可是仍然挂念着剧中一开始留下的那个悬念:到底谁是内鬼,是谁放走了丁义珍?被吊足胃口的我,想方设法弄到了《人民的名义》这本书。毕竟,书籍的阅读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进度可控。
当我阅读完电视剧前三集所对应的内容的时候,居然有些心生不满,脑海中自动浮现出这样一个奇怪的结论——“有些书会是电视剧比书好”,与生动的影视画面相比较,特别是侯勇老师那入木三分的表演相比较,这书本的情节安排和叙述显得有些刻板生硬、甚至有几分苍白无力,总感觉无法把赵德汉的形象完满充分地刻画出来。一度想要合上书本,弃之不读。
但还是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严谨态度,在两天的空余时间看完了该书。在合上书页的那刻,为自己之前如此轻率武断的结论而有些惭愧。如果不是想象受到局限的那点不愉快,作品本身还是能够让人觉得酣畅淋漓的。也相信一个作品能够红火不可能仅仅靠着哗众取宠实现,肯定有其实实在在的过人之处。《人民的名义》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我认为是契合了当前的反腐形势,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
而我贸然下结论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先入为主”。在阅读原著前,曾经受到全剧最精彩的开篇的影响,所以阅读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是电视剧的固定画面,而那画面又是如此栩栩如生。这也是为什么在有同名作品的电视剧电影的时候,我都坚持先阅读原作,或者干脆只阅读原作的原因。因为画面是具体的,足以破坏所有的想象空间。比如,描述侯亮平和祁同伟如何英俊,高小琴高小凤百合花般美丽时候,就跳出来电视中的演员形象,心中却无法认同、甚至全然否定。虽然受到电视画面影响,想象力无法发挥,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愉悦。
作为“处江湖之远”的一介平民,除了为作者所揭露的腐败尺度之大瞠目结舌,对于种种官场算计和官商勾结丑恶的深恶痛绝之外,我并没法品咋出更多的意味;大概“居庙堂之高”的“肉食者”们是能为此中的各种“盘根错节”唏嘘不已的。
另外,作为一名女性读者,我不大爱这种过于“坚硬”的纯粹写实题材,也不喜欢温情脉脉、柔情款款的那种纯粹的浪漫,我喜欢在悲壮中揉进浪漫,伟大中掺和进渺小,就像人性本身,不是纯粹的好和坏两面,人生总是悲欣交集一般。
虽然作者试图在该作品中探讨人性的复杂,但读完作品,“好人”与“坏人”依然清晰可辩,有着截然的分野:祁同伟是个马屁精大坏蛋,虽然他曾经优秀也很值得怜悯;高育良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分外惹人厌,不论在侯亮平的回忆中,他曾多么的博学和儒雅;侯亮平与赵东来是不折不扣的“好人”,什么好品质都在他们身上闪现,他们近乎是正义的化身;李达康逐渐被证明是好人,虽然他一度成为背锅侠……最后,正义战胜邪恶,坏人被绳之以法大快人心。窃以为这样的作品,读一遍后故事的脉络情节便可了然于胸,不会有再读一遍的冲动,也恰恰是这样的作品是适合拍成电视剧、影视剧,往往还能非常叫座。因为最简单、最直白、最符合普罗读者的阅读需求。而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用最让人入脑入心的简单方式试图诠释一个古今中外皆存在的复杂问题——“腐败”。
而一部让人百读不厌的经典文学作品若是拍成影视作品反而可能招致指责谩骂,比如,我以为,《红楼梦》是怎么拍都不会让大部分人满意的。
也许,有些书会是电视剧比书好,而有些电视剧会是书比电视剧好,而有些则是各有各的好。但最佳的选择是追剧前先看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