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沉淀——中国人的后现代化进程
最近几节课的时间我们都在讨论中国传统、现代、后现代家庭观念冲突这一现实的分析研究。可见对于中国家庭的代际断崖现象,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都有着同样强烈的现实感受。经过这些天的学习讨论,我也对这样一个“后现代化”进程以及面对进程我们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职责进行了一些总结。
一、整合化与扁平化的后现代新人
从传统家庭到后现代家庭的转化是一个个体逐渐整合化、关系逐渐扁平化的过程。
传统家庭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关系和极度模糊的个体边界:家长拥有着绝对的家庭权力,孩子被不仅被家长完全的控制思想和行为,而且孩子的成长轨迹也完全被家长规划,不能拥有一点自我选择和发展。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完全不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家长个体的意志延伸。
介于传统家庭和后现代家庭的现代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支配开始放松,孩子已经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家长养育孩子的动机则依然带有意志延伸的意味,但是孩子的思想、行为和个体发展的自主性已经极大提高,不过家长与孩子的个体边界并不清晰,家长会代替孩子行使一些本应由孩子独立进行的行为。
后现代家庭的特点则是等级关系完全解体和边界概念的清晰。家长的地位已经从家庭统治者完全变成了孩子成长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从上下级关系变成了扁平关系。孩子与家长形成了清晰的个体边界,孩子获得了高度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家长在孩子必要的需求满足和对孩子一定的帮助引导之外,也同样获得了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由传统型家庭向后现代家庭结构的演化
其实通过演化示意图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演化过程不仅是传统家庭向后现代家庭的演化,同样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化——由于社会资源的缺乏和信息流动的高成本经济基础,过去的集体主义的表现为森严的等级制度,个人价值服从于集体价值,压制个性。随着社会资源的增加和信息流动成本的降低,这个结构逐渐崩解,在历经过解体、混乱、流动和重塑后,到了现代,社会资源的极度丰富和信息的高速流通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背景,围绕个体和个体价值,等级制度趋于平缓,个体关系变得扁平化,个体边界变得明晰,服务于扁平化和整合化的现代社会逐渐形成。
二、后现代家庭的角色职责
后现代的家庭模式更适应于时代的需要,而占中国绝大部分的非后现代家庭,尤其是传统家庭如何将家庭自身引向后现代家庭发展的方向?
孩子:
明确边界意识,强化主体性。孩子作为一个家庭的未来,是家庭后现代化的核心力量,肩负着改变的重任,不过,实施起来绝对没有想象中困难——丰富的物质资源背景、海量的高速流动的信息资源,无时无刻不在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提供着现实的调教,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在父母根本无力为孩子提供优质资源,甚至对孩子制造严重负面影响的家庭里,孩子依然能够依靠外部资源自我供养。孩子的后现代意识形成是无需过多担心的。
需要担心的是孩子的边界意识和主体体验。边界意识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边界意识也是中国社会背景资源中比较缺乏的元素。同时,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中的个体边界也都是有缺陷的,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边界意识的模糊,模糊的边界意识很容易导致个人思想行为的模糊化和无原则化,这与从社会意识到法律法规都不断向着个体化与界限化发展的现代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后现代家庭的孩子必须有明确的边界意识。
丰富的物质和信息资源一方面增加了孩子的选择,另一方面却也冲淡了特定客体对孩子的深刻影响。没有一个对孩子施加长期塑造作用的客体作为锚定,孩子很有可能在爆炸的消费流和信息流里随波逐流,失去自己的主体性。所以孩子在面对丰富资源的时候,同样需要优质的客体对主体体验的保持。
家长:
适应时代角色,辅助和引导孩子。对于家长来说,必须要做的改变就是适应这个时代。家长需要从过去的思维范式中跳出来,抛弃“长辈”思想,主动了解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服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也一样要从居高临下的灌输和控制变成平等的帮扶和引导:自己的地位是辅助孩子成长而不是规划孩子的未来,对于现实社会的判断也应该是也应该是引导孩子进行利弊鉴别而不是阻塞孩子的认知路径,用自己的认知取代孩子认知的主动形成。与孩子的关系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互动交流,互相学习的。
以上是一个理想状态。现实是,对于传统家庭来说,家长已经是一个很难再进行改变的角色——毕竟长期的传统文化影响和年龄的老化已经使这类家长的思维固化。这样干枯的状态已经不能指望家长能对孩子制造正面影响,而应该把经历放在减少家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上。
母亲:
处理好个人空间和孩子需要的关系。母亲从家长里拿出来单独讲是因为母亲在孩子养育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现代家庭生活中面临着矛盾。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原始客体,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作为现代家庭的母亲,生育意味着母亲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资源准备(不仅有物质上的育儿装备,还有知识准备,心理准备等等),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对于追求个人价值和自我体验的现代女性来说,这就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那就要看母亲个人的价值取向、处理艺术、心态以及家庭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了。
新课程
成长——吞食与全能领域的扩张
成长的一个重要面向就是从主观性客体关系改变到能够辨识出在全能领域以外的客体,也就是说被客观的觉知。而非在投射的基础上来加以解释。这个部分的改变将使客体有最大的机会理解其自身的攻击成分,理解攻击成分将导致婴儿对愤怒的经验,在预后较佳的个案上促使攻击与情欲成分融合,最终吞食。
l真实感觉依附于真我与主观性客体关系,真我是主体发展的呈现,主观性客体关系是客体投射与主体形成主观感受。
l婴儿从全能领域以外被辨识的客体获得了客观性的直接觉知,而不再是将客体投射到全能领域内来进行主观性的认知,这时候便迎来了吞食的契机。
l客观知觉的进入开始在婴儿的主体中制造出一些排异反应,而婴儿也开始借由这些排异反应开始认识它们——攻击成分以及所导致的愤怒。
l在此之后婴儿开始了他的自我调校,在不断吸收今后的更优个案之下促使攻击成分与情欲成分融合,并最终吞食
l吞食完成之后,全能领域获得扩张,在日后不断的上述吞食行为重复进行,便形成了成长。
在健康的个案中,当吞食变成客体关系的一部分时,幻想存在式变得有序,与现实生活并行不悖;而不健康的状态下,吞食过程被阻碍(例如父母对儿童需要的拒绝),幻想存在式开始于现实生活产生不同步,如果不同步不断增加,儿童将会使用脱离于现实的幻想进行补偿,造成认主体与现实的隔离。
全能控制表现为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自我认知,自我的对外控制与自我的完全受害体验。全能控制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心理表现,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认为自己一切的想法和行为都是正确的,而他人则都是错误的;自己贡献最大、获得最少,承受着最多的伤害,而他人都贡献最少,获利最大,并且施加着最自己的伤害。年龄越低,全能控制的表现越强。部分成年人在经历过长期的成熟的客观调教之后主体意识能够从自我的全能领域中脱离出来,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能做到,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成年人也如同儿童一边展现着强烈的全能控制。全能控制在婴儿时期是正常的,而婴儿期过后仍未摆脱全能控制的话会造成严重的认知偏差,极易产生社会存在对自身的不良反射。
焦虑、疯狂、防御、分裂
1、个体分裂的瞬间体验了疯狂的威胁,但这种程度的焦虑是难以想象的,它的强度超越笔墨所能形容,因为新的防御机制也立刻建立,作为个案并未实际体验疯狂,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疯狂也有潜在可能成为现实。疯狂的与心智状况密切相关,心智转变的时间越长成本越高、折损越多,疯狂的程度越强。
2、当所采取的做法是利己逃脱,造成一种终生逼近疯狂的过程,而这在足够好的精神分析师的情境下活化,以致病患朝向健康的冲动带领他去面对不被发生的时间。
3、疯狂的核心必须被视为如此糟糕的某物,因为事实是它无法被个体体验,因此个体没有自我构建一边去掌握他,甚至体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