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理念这两年一直在全球蔓延,最初是说要把家里堆积不用的东西果断清理掉,这样可以提升生活品质。后来变成生活中不要增加任何多余的物品,保持高度简单。再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有个把断舍离发挥到极致的人,家里几乎全部清空。当时我不以为然,觉得清理多余不用的东西还能理解,搞到家里连个椅子都没有是什么鬼。
跟大家一样,我也喜欢买买买。比如我很喜欢杯子,所以经常看到好看的杯子就会忍不住买回去,最后一柜子的杯子,大部分都没怎么用过。其他东西也是,只要喜欢,就会一直不停的买,其实有时候也意识到这可能是种心理补偿,就是喜欢拥有很多东西的感觉,能带来满足感。可是当时觉得只要不过分就好,谁还不能愉悦下自己。
直到今年春节手机坏了,换了个新手机。旧手机的手机壳只好扔掉。满满一纸袋手机壳,我拎下楼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怪异的。因为我一度酷爱买手机壳,见到好看的就无法自拔,而且我也不能忍受长时间不换壳。旧手机用了三年多,不知不觉就买了几十个。现在好了,手机突然坏掉,这些壳统统不能再用,这种二手小物件,给人或者卖掉都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处理方式只能是扔。
当时我看着那一纸袋的壳,突然觉得自己是有多无聊才会买这么多。不管颜色图案怎么变,不就是个保护套吗?荒唐,实在太荒唐,不禁为自己的浮夸汗颜。这纯粹就是浪费资源,纯粹就是污染环境。
断舍离的想法就是在这一刻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我脑海中。这是一种瞬间的改变,因为意识到自己荒唐,看到了原本没看透的事物本质,观念就会在刹那间发生转变。
一旦观念变了,看世界的眼光也就变了。新手机我就只买了一个壳,并且我不会再买,再看见那些好看的手机壳也无感,因为我知道自己只是需要一个保护手机的套子。
再将带着这种观念的眼光投射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就发现自己真的病得不轻。有些东西重复购买就不说了,还有很多是完全没有用过的,买来就这么一直放着占地方。真的不明白当初买这些东西的想法是什么,很多时候应该就是为了买而买吧。啥也不说了,必须断舍离!不用的包包和其他大件点的物品全部挂上闲鱼卖掉。小物品不用的直接处理,有用的只留一个,其他的能给人给人,给不了的也处理掉。衣服裤子鞋子有好多都没怎么穿过,那就拿出来穿,重新搭一下完全没毛病,流行不就是一直打转转,而且像T恤牛仔裤雪地靴这些,万年不过时。这是一个给自己轻装简从的过程,看着东西一件件的处理掉,仿佛自己都变的身轻如燕。人真的不需要太多东西,不然进度条都会被拖慢。
有了这个认识,就不用刻意控制自己的购买欲了,因为就不想买,够用就行,买太多真的累。这大概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吧,因为知所以行,一气呵成,根本用不着苦苦克制自己,哈哈。
物质上的断舍离是一方面,把它延伸到精神层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一段勉强维持的感情,一份让自己不开心的工作,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圈子。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每个人都可以相对自由的按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
我做了下面两件事:一是微信朋友圈删掉了一个认识好几年的朋友,其实我一直想删,但是碍于现实中这样不太好,所以隐忍至今。此人的备注名我标的是雪穗,因为当初看《白夜行》的时候看到雪穗这个人物我惊了,活脱脱就是我这位朋友。第二就是开始专注学习,以前想兼顾的事情太多。学习是要学习的,可是好剧好电影也不能错过,跟朋友喝酒聊天也要尽兴。结果就是时间被荒废。现在朋友再约我像以前那样吃过晚饭再逛逛街再去喝茶聊天一直搞到大半夜我都拒绝。因为太浪费时间,而且其实挺累的,还影响第二天早起。当然我也不是拒绝正常社交,每个人都是需要社交的,但可以改变下形式。我现在跟好朋友见面聊天就会去家附近一个环境比较好的篮球馆,简单吃点东西,然后边打打球边倾诉下心事,聊到九点多也就回家了。或者周末一起去爬爬山逛逛博物馆。这样身体也锻炼了,该吐槽也没耽误。还有看电影和剧我也给自己定了个标准-----非高分电影或高分剧不看。其实有些网络剧我也是想看的,但是想想人的时间这么有限,还是用在更好的地方吧。
总的来说,断舍离教会了我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觉得从什么都想拥有到能让自己的生活做减法,思维认知上了一个层级。因为你更加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就知道自己应该舍弃什么。生活中的诱惑太多,人难免会左顾右盼,不容易看清自己的内心,还会被很多眼花缭乱的表象迷惑。只有保持着断舍离的态度,欲望减少,无谓的念头减少,才能分辨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也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