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学是一篇论文,而我感觉更像是一篇散文,其语言的优美体现在工整的递进排比句上,就是那段脍炙人口的经典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有几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什么叫做“明明德”?显然第一个明是动词使……昭明,而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光明正大的,德就是指品德,连起来就是:“使光明正大的品德昭明天下”。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古人为什要使光明正大的品德昭明天下呢?这里我们就要回问古代人的价值观了,或者说是古人的职业观。古代人所追求的无非这几种,读书参考以求在政府某个一官半职,好造福于百姓,留名于千古,或者是习武从军,以求在军队带兵打仗,好镇压四方,还天下以太平。但是,对于古人来说,特别是一些读书人,最高的追求就是做圣人,王阳明倾尽一生都在苦寻做圣人的道路,他读书致士,也当过兵,信过佛,论过道,最后他用实践告诉了世人,想要做圣人就要使自己的明德广布于天下,道理要去格物中寻找,冥想是没用的,要去“事上练”。这里又出现了第三个问题,什么是“格物”,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格)事物,那么如何研究?其实格物致知这句话并不深奥,就是指在平时我们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会收获许多的做人和处事的经验,这个过程就叫做格物致知,人从一出生就一直在做这件事情。格物致知是和读书致知对立的,大学提倡人们要去实践,用实践检验真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从文章结构来分析《大学》,我们可以发现它是“总分总”结构的,大学的第一章讲的是它的思想核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后第一二章论述的是“明明德”,第一章用来论述,第二章用来引用举例;第三四章讲的是“止于至善”;第五六章讲的是“知本”;第七八九十章分别论述修身(第七章讲诚意,第八章讲正心)、齐家、治国。《大学》的最后一章讲的是平天下以及总结论述。
关于“明明德”的理解大家众说纷纭,我个人比较赞同王阳明的阐释,他的理解不仅可以解释大学和明德的含义,还能串联起后面的“亲民”与“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大学就是大人的学问,而大人和小人相对,什么是小人,我们都是小人,世间万物为一体称之为大人,把天下人看成是一家人,把中国看做是一个人。对待人类我们有仁爱之心和怜悯之心,对待世间其他万物也都应一样,悲天悯人。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无论是有机体还是无机体,甚至是石砾瓦块都应有爱惜之心。这种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本善论),如果有人因为自己私欲做违反法律道德的事情,那是因为他被蒙蔽了,所以,为了平天下,我们要明明德,使光明正大的道德明扬于天下,但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先要从自身做起,先修身,然后齐家,再然后治国,最后平天下。这是明明德的顺序,那么明明德的做法呢?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者在下一段里论述,我们先谈在亲民。王阳明提倡格物致知事上练,怎么样事上练?经过他多重尝试,历经艰难险阻,最后龙场悟道,得出了结论,无论是参政还是从军,亦或是务农经商都可以去格物,但是,一定要做事以民为本,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才能找到通往圣人的道路,所以,要以民为本。
谈到这里,我们就要探讨下一个做法,与其说是做法,不如说是目标,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至善”。关于至善也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说它是指道德的最高境界,有人说它是指极高的仁心,还有人说是指真善。我更倾向于后者,就拿做官来说,一个人参与仕途,一开始一心为民,勤政廉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官越做越大,俸禄越来越多,人脉越来越广,就开始遗忘初心,为了个人私欲,贪污受贿,贪赃枉法。这里,止于至善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我们要始终如一的保持一颗真诚的善心,真善而不是伪善。
以古观今,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讲良心,我们当老师的更应如此,老师就是个良心活。曾记得有个老师问过我当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我回答:仰不愧于天,府不愧于地,真正为了孩子着想,我就是孩子的家长,而且是一个懂教育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