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抛出个问题吧。唐僧与诸葛亮,哪个才是好领导?
开什么玩笑,文文弱弱、只会逼叨逼叨念经的唐僧,怎么能与神机妙算、智慧过人的诸葛孔明相比呢?!
别急先,我们来简单分析下。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被《时代周刊》称为“人类潜能的导师”的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指出,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确的墙上,并举了一个例子:
一群工人在丛林里很卖力地清除着矮灌木。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方案,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度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不是这块丛林。”而忙碌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则回答道:“别嚷啦,我们正干得起劲呢。”
上面一大段话,说的就一个道理,好领导的首要职责就是确保团队的努力方向正确,否则都是瞎扯。
唐僧作为西天取经的团队领导,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始终把握着团队的大方向——西天取经,在遭遇挫折与磨难时,其他成员或迷茫或动摇,但唐僧无比坚定,拒绝权力与美色的诱惑,带领团队成员一路打怪,最终取得真经,功德圆满。
诸葛亮以《隆中对》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保证了刘备集团建立蜀国战略进程的有效实施。但在刘备托孤之后,作为实际上的“一把手”,本应关注全局把握大势,诸葛亮却没有适应角色的转换,而是更加殚思竭虑,事必躬亲,“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致凡杖责二十以上的案件皆亲自审阅,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可见,要想成为成功的领导者,仅有智谋是远远不够的。
唐僧和孔明的领导艺术,跟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可能有点远,但领导思维却与我们息息相关。开车,只有先把好了方向盘,才可能再来管油门的事。想养成自家小孩独立的习惯,必须充分信任和完全授权,而不是象孔明样不断下达指令,或时不时给个“锦囊妙计”。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人生“取经”路上,需要有“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与豪气,也要有不到西天不罢休的坚定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