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挫折和磨难。有学者认为,《精神现象学》好比是歌德的成长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哲学版本,在这本小说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金句——“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为什么会在深夜里痛哭?借用挪威哲学家希尔贝克的说法,是因为在精神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在特定时刻发现“基础动摇了”,“发现在意识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内部张力:一方面是我们认为自己所是的,另一方面是我们实际所是的。天真状态被打破了,‘否定性的力量’发挥了它的功效。”
坦白说,当我读到希尔贝克的这个解读时,立刻联想到了卢梭对于“实际上是”和“看起来是”的区分,以及他对人类天真状态不可避免地丧失的惋惜之情。黑格尔无疑深受卢梭的影响,但是不同于卢梭的是,黑格尔对于天真状态的被打破并不感到惋惜,在他看来,精神若要取得发展,恰恰就需要这种“决定性的否定”,正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和克服,精神才能够得以成长,所谓“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如果用旅程作为比喻,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一个阶段接着另一个阶段的精神之旅,当它来到终点的时候,也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真正的知识”或者说“绝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