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而篇:
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七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为学,吾必谓之学亦。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十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中我发现,经常强调庄重、威仪等外在表现。
不知道是否是我的一个误区,我以往为人处事,总把自己的内心感觉当作最重要的东西。
比如,我对父母长辈的敬爱。我常常不屑于殷勤、友爱,不表现,不表达。因为我觉得内化于心,很多行动会自然出现。有多少爱,就有多少行动。有怎样的理解,就有怎样的行为。
我厌恶虚假,特别排斥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礼貌"。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克己复礼。我想?为什么?
什么是"礼"?是秩序。是品德外在的表现。
放下我的成见,"礼"、"敬"这些概念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文明建立之初,圣人依靠"礼"来教化百姓。把混乱变成有序,把不容易清楚的东西装入"礼"这个清楚具体的容器。
人性论,目前,我偏向性本恶。混沌、无知的人类很难一个个靠自己感悟世界上的美与善。那么从简单明了的东西去学习,会不会更加容易一些。我想,"礼"的作用就如是如此。
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孝?但我可以先学习怎么侍奉长辈。
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善?但我可以先学习帮助他人。
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爱?但我可以先学习对对方好。
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美?但我可以先学习诗歌、音乐……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但注重祭祀、祖先。
对未知要有敬畏之心,人免于自负,无所顾忌。对逝世的长辈保持怀念,那是长远积累的经验、情感、品德。
拜祭、仪式、根深蒂固的民俗,都是对人性的考验。
不要考验自己的本性。我们需要外在的表现,我们需要仪式。
几千年的发展,很多仪式在时代面前慢慢退去,也有很多新的仪式在不断创造。
开放、多元的今天。我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一定要照搬旧习,可以因人而异。
但面对这个时代千奇百怪的创造,很多人也不需要全盘吸收。那些不必要的、无意义的、压迫的都可以批判去除。
总而言之,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个人选择。我觉得"庄"和"敬"是我需要学习的外在素养。
洒脱不是随意,对待人与事,我应该要更为庄重一些。
要谦虚,保持应有的敬意。与人的言语,不能放肆,要有礼貌、适当。
仪式方面。还是需要祭奠祖先,要心怀敬畏之心。
生活上,要多多表达。与父母常联络,给爱人买个小礼物,可千里奔赴,面对陌生人也不要怯于帮助。
个人缺失的东西有很多。反省有了,希望能多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