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周作文是看漫画,结合自己生活里的事或经验来写一写。
书上课文漫画如下:
孩子不知该如何下笔,来问我,我还看到他自己在漫画旁写着:要主动寻找机会,他说这是他想的,我觉得挺好的,于是就顺着他的立意引导这一片树林被砍光了,啄木鸟还在这里守着就业,这就是有点不能审时度势,调整应对方式的表现呀,然后再帮他与生活建立联系,写的就是要知道主动调整,不要被动等待,可是老师对孩子作文的评语却是:“漫画反应的是环境保护问题,注意把握方向。”
我瞬间懵了,是,老师说的这个主题也没问题,可是我们想的这个主题也没问题呀,树没了,鸟还呆在原地等,等来的能是啥,饿死呗,它应该主动飞走寻找新的森林树木,只透过这一张图不代表地球上都没有了树林呀?何况真的地球上都没有了树林,为了生存,啄木鸟不会变异出其它能力了吗?可是现在说不能这样写,我就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就必须都只能看到过度砍伐,就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呢。如此教育,教出来的孩子思维不都只能是僵化吗?
写作文和画画那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内容积极向上,那孩子想到的又为何不可,为何不能鼓励孩子多思考,有不同的见解呢,如果语文考试总是只有标准答案,那在这种模式下18年甚至24年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该如何面对生活这张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