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 22
今日启发:
Elton:
日文文化的曙光
氏族制国家形成与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
祖先崇拜
这个时期前方后圆古坟的重大发展,建坟成为祭祀死者的一种习俗,说明古代祭祀形态的发展,已完成由绳纹文化时代崇拜自然,转向古坟文化时代崇拜祖先。崇拜祖先这种习俗已非常流行,代表一个时代宗教信仰的标识,构成了古坟时代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同时,这种王权继承的原初仪式,成为其后称作“大尝祭”的察祀仪式的传承,祭场设在两个场所:一个设在东方(左)的祭场为“悠妃殿”,一个设在西方(右)的祭场为“主基殿”。天皇先在悠妃殿,后在主基殿举行神事。可以说,这是宗教性质、统治者集中化和政治权威化的表现,也是其后天皇即位后举行祭祀天照大神及天神地祇仪式的源流。5世纪末古坟中期,推广从中国大陆传入的横穴式石室古坟,家族一齐合葬或者追葬。6世纪后半叶古坟时代末期、飞鸟时代初期,传入的递教十分兴隆,从古坟时代初期的原始信仰转向新的佛教信仰,为了迎合中国的风潮,前方后圆坟开始衰退,石室方坟以幾内大和的天皇和统治者的大古坟为开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古坟中占大多数的小古坟群是圆坟。(图一)
图片
住宅建筑上显出人的差异
古坟文化时代身份的高低、贫富的差距还表现在住宅建筑上。从少量文献记录和古坟遗迹、遗物来考察,一般庶民仍然是以竖穴住居为主,但已开始出现外观比较高级的住宅,而且除了单层,还有二层楼阁。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云,卑弥呼称王以来,“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同书还明确记载着此时倭人已“有屋室”“有邸阁”。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日本古坟时代的建筑状况。从考古发掘的三重县、神奈川县和宫崎县等地出土的屋形填轮,奈良县佐味田古坟等出土的家屋纹镜,都实证了这一记述。从出土文物来看,神奈川县久里浜出土的屋形填轮是草圆屋顶,比较简单,是庶民的居屋。三重县石山古坟发现的20具屋形填轮,其建筑模式比前者复杂一些,上层人字形,下层是四角伸出的双层房顶、堆砌土墙,但仍是“切妻式”(人字形屋顶)住宅的形式。这时期还有称“入母屋式”(歇山屋顶)和“寄栋式”(四坡屋顶)两种建筑模式:前者上层是人字形,下层是四角伸出的双层房顶的建筑模式;后者是四面坡屋顶的建筑模式。宫崎县西都原出土的屋形填轮,则更加复杂得多,中央是最大的主建筑,两侧是附属建筑,是后来贵族住屋“寝殿式”的雏形,属高级的住宅规模,可以推断是当时王者(祭司)的居所。(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