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的《境界》中讲到了如何认识人和事的方法。
传说在古希腊请求神谕的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三句话,第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认识你自己”被认为是最困难的的事情,包括苏格拉底和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都这么认为。中国也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都有“医不自治”的意味——给别人提建议常常很准确,可轮到自己就犯糊涂。就连后来的尼采也是这么认为:
* 我们注定对自己感到陌生,我们不了解自己,我们必定要把自己看错。对我们有一个永恒真理——离每个人最远的人是自己。
这么多先哲的结论让人很绝望,而亚里士多德给了我们希望。
他认为,人是可以通过“触摸”来认识世界的,并且给出了一个了解人和事的工具,即“四因说”。
所谓四因说,就是造成结果的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因是构成事物的材质或基本元素。
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决定了一个事物究竟是什么。“”
同样是一块石头,可以雕刻成“大卫”,也可雕刻成“断臂维纳斯”,是说二者的材质是一样的,但最终展现出来的形象却不同,即质料因相同,形式因却差别很大。同是一母所生,却是“九子各不同”。
质料因和形式因,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很多时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多时候又“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动力因是让事物运转的动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很多人上学读书是为了名,即“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的人是为了利,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动力因”的差别。
动力因其实一种持之以恒的执行力。好点子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李小龙说:会一千个招数的人不可怕,可怕是把一个招数练了一千遍的人。
目的因是追求的目标或存在的意义。一旦有了目标或者人为赋予做一件事的意义,在外人看来是苦哈哈的,而自己却是乐在其中的。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做的事情(质料因)。如果姚明去踢足球,或者梅西去打篮球,可能都不会知道这两人的存在(形式因)。
而动力因和目的因,也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画蛇添足”就是吃饱了撑的,“无事生非”的现象层出不穷,“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通过“四因说”,大致能给我们一个抓手,而不是“老虎吃天无法下口”。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论“过度自信”也许是认识自己很难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