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财富、社会地位等,
人性的常态是“拿起”:
崇尚追求、奋斗、成功、基业常青。
我也是人,也被这么教育长大,
也自我驱动这么执着地长大,
也固执地认为“功可强立、名可强成”。
“拿起”里有快感:杀伐决断,攻城略地。
但是“拿起”并不等于快乐:
老天爷没赏饭、本事不够、时运不济,
“拿不起”,不快乐;
拿起的一瞬间,追求的喜悦丧失大半,不快乐;
拿起后想一直不失去,处处提防,
常常想下一个“拿起”是什么,不快乐。
所以,比“拿起”更容易快乐的是“拿得起、放得下”,
享受过程,接受失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如果再进一步,我想和孩子说的是:
在拿之前,要明确认识到,
失去是必然,得到不是必然。
在这点见识的基础上,尽情去耍吧。
我认为,用这种态度去过一生,
赢回票价的可能性大些。
这种见识有些接近日本人说的“物哀”:
不是天天丧着,悲观失望,
而是知道盛开的樱花必然零落,所以更加珍惜和享受眼前。
至于我自己,我体会过巨大的“拿起”快感:
“为相”,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为将”,横刀立马,千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我也体会过,恨不能马上再度上沙场、再次得到;
也体会过无常,高楼在眼前瞬间崩塌,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也体会人生没有终极意义以及本质上一切没有本质区别。
在这个似乎悲观的背景下,
我想把这辈子过得尽量丰盛,
既然来到人间,既然必定要死,
就用好时间,活得充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