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时光匆匆,转眼间一学期又将画上句号了。回首过去的半载春夏,发现时间是如此短暂,收获是如此丰厚。无论是课堂教学、班级工作还是学习活动……都成为了我生活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细细回味。
一、教学研究炼“内力”
“内力”是指引教师教学行为的“理念主张”,也指促进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基本功”。本学期的教学研究主要从“学习”和“实践”两方面用力。
1.聚焦学习,厘清“理念群”
“博采众人长,独创自特色”一直是我个人的追求,每一个专家、组织传达的教学理念或多或少总有些不同,有的专家强调一节40分钟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在“情境、问题、组织”上下功夫,强调有趣、生动、热闹、丰富的动态课堂;有的专家说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情境、学具,也不一定非得在40分钟内上完,启发学生的思维,击破学生的迷思,锻炼学生的表达,关注细节,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所有学生都能卷入深度思考更重要。为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本学期,我继续在每周一早上6点回看学习“研师三人行”的内容,并对王圣昌老师的“走向颁奖台”进行了切片赏析,撰写了题目为《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听、说、读、写”》,除此以外,还在“小盒老师”里观看学习了诸多名师的讲座,如:曹培英老师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吴正宪老师的《为儿童开启神奇数学之旅》、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以二年级为例》……阅读了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曹培英主编《通向名师的轨迹》、波利亚《怎么解题》、史宁中主编《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矛盾点也是“痛点”,如何从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研究,基于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呢?做一个“敏感”的教师,这是我本学期给自己定的目标,因此研究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学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本学期还阅读了《儿童是如何学习数学》、《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
2.聚焦实践,蓄炼“基本功”
无论怎么学,学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聚焦课堂研究,这些都是永恒的话题。虽然只带一个班,但是回首过去,在教研备课、学生习惯、思维培养方面还是收获不少,积攒了不少“基本功”。
①教研备课:本学期我依旧保持着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的工作态度,除了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学研讨,还借助网易云的一课研究和教材帮,以单元整体为视角进行备课,明确每一单元的学习目标,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活动。因为随时都会有同事,所以将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来准备,是我这一年来最大的感触,这不仅是因为随时都会有同事推门而入进行随堂听课,还因为不想辜负学生每一天的“40分钟”。因为有精心的备课、及时的课后反思与同伴的交流反馈,因此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方面也积攒的不少“经验”。
②学生习惯:本学期我重点培养学生学会记录课堂笔记和制作思维导图。上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发现大部分孩子属于“感觉型”。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部分孩子听过了就忘,唯有静下心来“写”与“记”,才能熟练掌握和理解知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大部分的学生在做课堂笔记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不再畏怕动笔“写”了。因为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和实践,因此也积蓄了一些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路径”。
③思维培养:本学期除了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常规练习题外,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挑战更难的题目,而接受较慢的学生则采用“兵帮兵”或“我当小老师”的形式进行帮扶。对于薄弱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会引起他们消极的情绪,唯有调动学生的积极,让他们也有当小老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的机会,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使其体验到成功,以成功带动成长。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每日一题”则如“百花蜜”,令其回味无穷。那段时间,每天我都会在小黑板上抄录一道题目。这些题目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仔细、认真地“想一想”、“跳一跳”才能解答出来。做与不做,由孩子自行决定,做了的学生就可以“榜上留名”。原以为主动思考的学生不会很多,没想到有很多孩子都十分在乎,每天进入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驻足在小黑板前,三三两两,一起分析,抑或是独自一人埋头苦思。看着孩子的那种带着韧性和沉浸感的深度思考,真是一种乐趣。到后期,有部分孩子开始主动找数学题做,还说喜欢做数学题。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尤其是看到自己做对了就会产生的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的心理。这一心理又会更加促使学生产生自我进步的内部诱因,使其更愿意全身心浸入,感受到数学思考的快感。
我始终坚信教师的“基本功”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地积蓄,唯有保持一颗“敏感”的心,积极思考,不断迭代、更新方法,勇于实践,才能成为高效的卓越教师。
二、教育工作塑“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老师,在教育修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那就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本学期,我依旧践行着学校“以建立关系为底色”的教育理念,在铁三角的工作中,积极承担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常规工作,扎根教室,陪伴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师爱和温暖。
【镜头一】晨圈开启,维系关系
每天早上7点40分前我们一定会进入教室,在孩子们喜爱的音乐声中开启我们的一天,师与生、生与生围成一个圈,彼此热情地问好、拥抱、握手、击掌、猜拳……曾经羞涩的小女孩,慢慢地变勇敢了,见到老师不再“低头”、“绕道”;因为有老师的“今天加油”、“今天要认真哟”、“今天你一定比昨天好”、“期待你今天的精彩发言”等等激励的话语,孩子们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因为晨圈,老师和孩子们的关系近了,一天的教育便在这和谐的关系中悄然发生。
【镜头二】课间游玩,活力满满
对孩子来说,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大课间的40分钟,在这个时间段,除了每周二值日,我都会坚守在教室里,和学生畅聊、游戏或探讨。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听到孩子们口中的奇闻怪事,目睹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看到他们眼中的美好世界,让每一天都充满着活力。
【镜头三】生日课程,关注个体
本学期,我们给3~6月份的孩子举办了生日会,结合礼序教育,盘活学校功能室资源,让孩子们的生日会在特殊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别的意义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过生日的学生经历了“高光”时刻,也让他们体验了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
【镜头四】戏剧乐会,塑造故事
经过两年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不少。本学期,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音乐会”,引来了一群小观众们席地而坐、叹为观止。每学期的期末大剧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项目,本学期,我们二年级表演的是《丑小鸭》。看到每一个孩子都在台上努力地塑造、演释角色,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拔节生长”。
半载春夏,小小天地,有欢笑,有感动,有坚持,有迷茫,有成长,有遗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除了有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有教育的“情怀”,眼里、心里看到的不应只有“教学”,还要有“教育”。总结过去,思考未来,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把教育作为一种伟大的事业,兢兢业业的工作,时刻用为人师表来衡量自己,遵循教育规律,长存进取心和责任心,不负青春,不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