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读书

 莫言先生在《童年读书》中写到:“我怀着甜蜜的忧伤读《三家巷》,为书里那些小儿女的纯真爱情而痴迷陶醉……看完《三家巷》,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心里怅然若失,无心听课,眼前老是晃动着美丽少女区桃的影子,手不由己地在语文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区桃。”那时他大概九岁。我读《三家巷》是在小学四年级,十一岁,尽管没有达到莫言先生那种“怅然若失,无心听课”的“痴迷陶醉”程度,但也是“怀着甜蜜的忧伤”读完我人生中第一本涉及爱情的书,在读到区桃在沙面游行被流弹打死时,我也是像莫言先生那样“心中那个难过,那种悲痛,难以用语言形容。”

      凄美的爱情悲剧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深伤痛的是巴金先生《家》中“鸣凤投湖”那个悲剧故事。深爱高家三少爷觉慧的高家婢女鸣凤,因高老太爷要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她在勇敢反抗无效后,便投湖自尽:“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这段文字很长一段时间漂浮在我的脑海里,为此还作过恶梦。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些书都是禁书。当年我二姐从同学那借来这些书,如做地下工作一般,神神秘秘,生怕别人知道。《三家巷》是一本封面破损、四角卷起、书页发黄的旧书;而《家》破损更厉害,没头没尾,还竖版印刷。儿时我只看了那本残缺不全的《家》,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后来上大学时才续读完的。

      当年我家里有父亲小时候在文昌阁读书时的旧书,更多的是大姐买的书,但这些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或因内容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被定为“反动文学”,或描写爱情等方面内容被定为资产阶级“毒草”,或因作者被打为“右派”受到牵连等,都被定为“禁书”,胆小谨慎的父亲把这些书藏在一个长柜的里层,外面放了一叠衣服,还告诫我们只许在家里看,不许外借,二姐时常从中拿书来看。

      读小学三年级时,我说要看书,二姐便顺手把她刚刚看完的《我们的班长李小芳》给了我,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散文、故事集,其中收集了十五篇反映少年儿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三大革命运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中锻炼成长的精短文章,文字浅近,通俗易懂,我很快看完,意犹未尽,想看长柜里的书,于是,二姐就从中挑了最薄的一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给我,说里面有繁体字,看不懂就去换一本。第一次看繁体字确实费劲,犹如猜谜,连蒙带猜,但也感有趣,看多了也就慢慢认得一些,文章的内容大意、故事情节也基本知晓。于是,这部丁玲创作的曾获“斯大林文学奖”、被誉为“土改史诗”的文学巨作,在我“囫囵吞枣”、半懂不懂中读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长柜里的《红岩》《敌后武工队》《黎明的岸边》《未结束的战斗》《崭新的一代》《草原新史》等书,都被我一一读完。长柜里的书让我看得最费劲的是那本发黄破旧的《水浒》,这是我第一次看长篇章回体小说,虽是白话文,但其中许多希奇古怪的词汇,如:“呼保义”“玉麒麟”“霹雳火”“青面兽”“病关索”等,那时年少,不知其意,尽管如此,也看得津津有味,不影响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了解,年幼的童心还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练就像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地贼星“鼓上蚤”时迁那样能日行千里、飞檐走壁。那时看书有饥不择食之感,有书不分年代、新旧、厚薄,不顾没有封面、不知书名、没头没尾,拿到就看,也往往不求甚解,只顾故事的有趣、情节的曲折,特别喜欢看红军打游击、地下党送情报、农民斗地主、少儿抓特务等斗争场面激烈、情节波浪起伏的书。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恐怖的脚步声》《一双绣花鞋》《梅花党》《少女之心》《第二次握手》等手抄本,有的同学道听途说、加油添醋把脚步声的“恐怖”、“绣花鞋”的诡异、“梅花党”的厉害等说得玄乎其玄,让人听得心惊胆战,又心生好奇,可惜的是我只看到二姐借来的抄了一半的《一双绣花鞋》,心中一直遗憾没有看到那些手抄本。

      莫言先生的二哥在读书方面总是处处与他为难“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而自小疼爱我的二姐总是把她手中的书与我分享,那些年我先后看了二姐借来的《沸腾的群山》《金光大道》《艳阳天》等书。我读初中时,二姐上山下乡还没返城,在乡镇的文化站工作,她利用工作之便带很多书给我看,初二那年暑假,我看了《茶花女》《复活》《红与黑》《罪与罚》等外国小说,刚开始看外国人的名字真叫人头疼,又长又难记,外国人的语境也是怪怪的,很不习惯,后来看多了,就适应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外国文学,初浅地感受到人性之复杂和命运之沉重,有时也掩卷长叹。

      那时,我和二姐还一起用母亲给的零花钱买书看,记得买的第一本书是《矿山风云》,花了四角八分,后来还买了《西沙儿女》《红潮》《新来的小石柱》等,我特别喜欢看《西沙儿女》,因为它用诗歌体式行文,每个段落都短小精悍、文字精炼,它还有着那个年代其它小说所没有的独特的浪漫抒情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每当没有新书看时,我就把《西沙儿女》拿来看。1978年8月20-23日,我有幸做为中学生代表参加第九届县团代会,其中最大的收获是,开会三天,得到会议补贴费三块六,我用这钱到福鼎新华书店,花一块三买了《青春之歌》,后来又用剩下的钱花一块一买了《林海雪原》。高二下学期的一天下午放学路过供销社门口,被在门市部上班的燕表姐叫住,说来了一本新书叫《第二次握手》,问我要不要。这不就是前几年在社会上流传的手抄本吗?我一听立马答应,回家向妈妈要了一块钱,花八毛四买了一本;表姐说你现在读高二正准备高考,书先借给她看,我只好答应,直到高考结束书才还给我,书本不知被多少人看过,新书变成了旧书;那年暑假,当我读完《第二次握手》时,也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此,踏上“千里昭昭”去福州的求学之路,告别了儿时读书的光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正月初二回老家,站在“抛抛堆”上拍西山岭的毛竹。边上几个闲谈的乡亲问我:“你是不是豆腐寿生家的老...
    心情不错_97ec阅读 464评论 0 6
  • 儿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家书店,有满屋子读不完的书,那时觉得开书店的人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记不得我是几岁开...
    米苏闻阅读 438评论 6 3
  • 文 / 淡水泉 坐在家里不大的书房。满眼都是书,不仅仅是财金的,还有文史的,甚至还有不少美食的,随便翻翻,都有自己...
    淡水泉阅读 2,151评论 84 139
  • 从小,我心中就有一个热切的渴望,那就是读书。广泛的读各种各样的好书。 每当读书,我似乎在与作者进行跨时...
    我是空无阅读 372评论 0 0
  • 闲来无事,刚从网上看了会儿热点新闻这又来打开简书看看简友们写的文章。看书读文字,不管是纸质 还是手机电子版的阅读,...
    弯弯六月河阅读 615评论 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