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启一本新书,颜莹老师的《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趁着自己燃起的写作热情,参考了秦望老师给的写作书单,果断买下了它。不到万不得已不借书,因为有“无笔不读书”毛病,不拿笔读书的感觉就像啃馒头没有菜,怎么吃都不香。
由于时间关系,只读了本书的序语部分。特别喜欢成尚荣老师和薛法根老师的序语。他们的语言,让我读出了幸福的味道。
成尚荣老师把写作比作专业表达的快乐旅行,这种快乐,真的只属于坚持写作的人。
我想重点聊聊薛法根老师的观点。
1.“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为何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找不到写作的意义,写作就是件“苦差事”。
读到这里时,我停下来想了想,对于我来说,写作怎么就从“苦差事”变成了“快乐的事”呢?
还记得第一次写公众号活动稿件时的心情,一团迷雾,压力山大。一篇稿子,一次压力,一次进步,直到现在,我再也不怕它了。
还记得第一次写假期教师培训的发言稿,从接到通知那刻起,心里的石头就从未落下,每距离发言日期近一天,那块石头就重一点,直至讲完。
尤其是分享的一次有关“调动后进生积极性”的稿子,没有形成稿子之前,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实践是非常零散、毫无规划的,只是想一出是一出,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但是,我一写,一归类,咦,这些方法还挺好,继续优化,继续用!
那次发言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让我给九年级做了后进生激励讲座,后来七年级年级主任也邀请我去做了一场讲座,虽然效果不太理想,至少于我而言,是种不小的激励。
还有我自创的排座位方法、分层考核法等鸡零狗碎的做法,如果不是写下来,有了其他更新的想法后,它可能真的就是灵光乍现,随风而逝了。记下来,就明晰化、系统化、结构化,真的成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作者颜莹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写作让“个体经验”转化为“公共知识”,进而“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
薛法根老师说,教育写作,往小了说,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往大了说,也是为了教育的发展。
我此时此刻,不正享用着他人的教育智慧吗?
除此之外,教育写作,还是“勿忘”,勿忘那些曾经感动我们的日子,勿忘曾经激励我们的思想,勿忘曾经奋斗过的岁月、初心和使命。
“为何写”是每个想写作的人好好考虑的事,想明白了,才有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
2.教育是“做”的哲学,写作更是。
吴松超老师提过,若没有故事,长城只是城墙和一堆烂砖。
我们的教室,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戏码,同一个孩子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变化。可为什么还是感觉没有素材可写?其实是因为,有了“事故”,却没有背后规律的思考,也没有“做故事”,自然就没得写。
文章的根就扎在自己实践的土壤里,先“做”出来,再“写”下来。
这令我不禁想起去年的初中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冠军侯志强,他在讲他经验时,就提到了“做”故事。班里出现了“事故”,被我们强行压下去,一吵二骂三停课,怎么写?写什么?这时候只有“刻意”去“做故事”,学生才能得到科学的德育浸润,才有“故事”发生,才有物可写,有理可明。
教育是“做”的哲学,扎扎实实“做”,老老实实“写”。
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吧,相信美好就会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