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15日 星期五 天气晴
9月15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34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确定性倾向”
名言:成熟就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
什么东西比“坏的结果”更可怕?对很多人来说,“不知道结果”比“坏的结果”要可怕得多。等待着一场面试的结果,一个医生的诊断,一条暗恋对象的短信,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让我们坐立难安,反复检查手机,或者关掉手机,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只为了尽快从这种不确定、不舒服的感觉里解脱。
星座、占星、塔罗、算卦等一切渴望预知未来的行动,其实都是我们想要摆脱不确定的方式。
其实,也不是对所有人来说,不确定都会带来坏的感觉,有的人实际上会格外追求不确定的感觉。每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容忍度比较高,他们会将不确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战,并对此充满好奇心和兴趣,他们是不确定性倾向(uncertainty-oriented)的人;有的人则容忍度比较低,他们喜欢熟悉和可预测的情境,认为不确定的情境是一种威胁,他们就是确定性倾向(certainty-oriented)的人。
在今天,我们要主要探讨的,还是那些确定性倾向的人,也就是害怕不确定感的人,因为害怕不确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低,在一些会令人产生压力、恐惧的情形下,就会产生高度的认知闭合的需要。认知闭合是Arie Kruglanski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表达的是“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
研究显示,当人们在感受到危险时,尤其是感受到外部威胁的存在时,认知闭合的需要会显著上升。并且,能够引起我们认知闭合的,不仅仅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很多时候,仅仅是想象中的危险,也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和认知闭合的需要。2010年的实验发现,当参与者仅仅是观看了7分钟讨论911的幻灯片、回想起911的灾难场景时,也会使他们在后来处理任务时,不愿意承受等待,只想尽快取得一个结束。
现实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和喜欢的人发短信,对方回复比平时晚了一点,此时,那些确定性倾向高(即对不确定容忍度低)的人,会脑补出很多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的危险来,“对方不喜欢自己了”、“对方可能想保持距离”等等。而这种想法会极大提高我们认知闭合的需要,即让我们产生对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渴望。而确定性的答案有两种——“确定的喜欢”或“确定的不喜欢”。当我们无法立刻获得“确定的喜欢”作为答案时,我们可能会主动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
这个过程有理论和实证的基础。Kruglanski认为,认知闭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抓住(seize):我们会拼命搜寻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实和确认,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
第二个阶段则是冷冻(freeze):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获得确定的答案,我们就开始刻意地不去想它,想要保护这种闭合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仅凭直觉做出判断。
最终,认知闭合容易使我们以简单的认知结构去快速处理信息、做出决定。我们往往会放弃理性的思考,做出那些自己最容易做到、最能预料到结果的选择。典型的两种选择就是回避和主动选择坏的结果。
首先,面对不确定感,我们可能会选择回避(avoidance),因为什么都不做,意味着一切可能的后果都不会发生。
比如:
• 明明想要告诉对方一些事情,但害怕对方不会同意,宁愿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要求;
• 对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满意,但想到辞职可能面对的风险,依然选择不改变;
• 在亲密关系中被虐待、长期感到痛苦,但你不知道提出分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一直待在这段关系里;
•我们所说的“拖延症”,有时候也源于对不确定感的回避,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延着不去做它。
此外,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极端情形就是,为了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宁愿提前选择一个坏的答案,而不是继续痛苦地等待下去。
比如:
• 给暗恋的人发出短信后,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回应,干脆拉黑了对方;
• 一场比赛进行到最后,因为不堪压力而选择提前退出;
• 永远只能主动追求对方,要求对方第一时间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无法接受慢慢发展,若即若离的过程。
造成你无法忍受不确定的不良思维模式
是什么使我们如此害怕不确定感,以至于不肯作为,或者做出过激的举动呢?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不确定的状态里仍然内心平稳,不觉得不安,但你却会觉得百爪挠心,几乎不可忍耐?以下这些认知扭曲的模式可能发挥了不少影响。
认知歪曲的概念是由CBT的创始人、心理学家贝克首先提出的,指的是我们执着于一些并不存在或者完全错误的认知,它们往往会导致负面的思考、情绪和行为。当我们因为不确定性感到恐惧时,可能是受下面这些认知模式影响:
· 过滤/选择性注意:你主动过滤掉了所有可能是好的信息,只留下并放大了坏的细节。这样,你就总是只能想到那些坏的可能。
·极端思维/全或无:你觉得一件事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忽略了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和连续性。
·过度概括:仅仅根据一个不好的细节,或者一件事的微小的缺陷,就概括得出这件事一定会失败。
·情绪化推理——因为你对某件事情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就认为这件事是符合现实的,而忽视其他的证据;
·灾难化:你可能很爱用假设的句子来问自己,比如,“如果对方真的拒绝了我会怎么样?”“如果我真的得了癌症怎么办?”然后,就沉浸在对灾难性结果的设想中,夸大一切可能的后果,认为情况一定会糟糕到你完全无法忍受。
·不公平的比较:根据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标准来解释和推断,并且只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较,得出自己很差的结论。
·度人之心:坚信自己懂得他人的心思,而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无端地揣测“他一定觉得我很差”。
·个性化:你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和缺点造成的,而看不到他人的因素。例如,“我们离婚,是因为我一无是处”。
·“应该”式的陈述:认为自己和别人“应该”怎么做,并且认为,一旦没有这么做,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对照以上那些歪曲的认知,再检查自己的思维和陈述,你也许就能发现,当你处于不确定中时,你是不是有一些自动化的思维,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想法中,而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在使你恐惧。
什么样的人容易害怕不确定?
1.安全感缺失
对未知感到恐惧的人,可能是由成长环境中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的。最近的一则研究发现,那些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如家境贫穷、经常搬家、遭受过外部威胁、创伤),在面对未知的恐惧(比如读到报纸上有关灾难来临的消息)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差。因为他们有过比较多经历不幸的经验,对于这个世界危险程度的预测会比较高。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当不可预测的困难真正来临时,他们实际上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比如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任务和转换目标。研究者推测,这是由于他们从小习得了一些应对的技能。
2.控制欲强
有时,你对未知的恐惧,实际上是对失控的恐惧。你希望让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控制范围内,而一旦事情有超出你控制的可能出现,你就会产生恐慌。有研究称,纳粹党人希特勒、戈培尔、戈林都是典型的控制欲极强的自恋型人格,在面对不确定性(失败)时,因为不能接受而会选择极端方式(如自杀)。而必须指出的是,往往正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比较多失控感的人,才会对控制有着非同一般的执念。
低自尊水平
从根本上,你的焦虑和恐惧可能来源于你的低自尊,即自我评价过低。你之所以不愿意面对未来,是因为你对自己的不信任:你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总是不愿意相信好的事情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如果你觉得你符合我们今天描述的情况,
你需要做以下几件事:
1. 面对那些歪曲的认知,你可以试着改变它们,进行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原理,就是通过改变歪曲认知,继而改变情绪和行为。你可以试着检验自己那些负面的自我陈述和想象,用一种新的方式和自己开展内部对话。分析你对自己说的那些话语的结构,比如“我一定会失败”,主语“我”指代的是什么?你是一个整体,是你的呼吸、洗脸、吃饭都会失败,还是什么会失败?“一定会失败”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有什么依据?你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检验你得出的结论,结果可能会发现,那些不好的结果并没有如你害怕的那样发生。
2. 学习正念(Mindfulness)相关的技术和联系来控制情绪,学习“专注此时此刻”的能力。
3. 最后,如果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惧极大地困扰着你,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可以考虑寻求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其实,不确定性才是唯一确定的事情。因为生活就是关于未知的,关于不得不改变,关于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把握住眼前这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它。
里尔克说,要对你心里所有还未解决的事有耐心。要去爱问题本身,爱上锁的房间和用不熟悉的语调写成的书本。不要急于寻找那些此刻你无法获得的答案,因为(此时就算你得到了)你也无法活出他们。最重要的是,要去尝试所有事情。此时你要先带着问题去生活,而生活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在一段时间后越来越接近你要的答案。
今日电影推荐:《遗愿清单》 2007年 美国上映 豆瓣评分8.5
9月15日读书心得
《我这一辈子》
七八九十部分:
(1)完全投入其中的情境勾勒,让读者自然代入其中,彻底沉浸。
例子:应当有月亮,可是教黑云给遮住了,处处都很黑。我正在个僻静的地方巡夜。我的鞋上钉着铁掌,那时候每个巡警又须带着一把东洋刀,四下里鸦雀无声,听着我自己的铁掌与佩刀的声响,我感到寂寞无聊,而且几乎有点害怕。眼前忽然跑过一只猫,或忽然听见一声鸟叫,都教我觉得不是味儿,勉强着挺起胸来,可是心中总空空虚虚的,仿佛将有些什么不幸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不完全是害怕,又不完全气粗胆壮,就那么怪不得劲的,手心上出了点凉汗。平日,我很有点胆量,什么看守死尸,什么独自看管一所藏房,都算不了一回事。不知为什么这一晚上我这样胆虚,心里越要耻笑自己,便越觉得不定哪里藏着点危险。我不便放快了脚步,可是心中急切的希望快回去,回到那有灯光与朋友的地方去。
(2)像受了惊的猫狗,不必想也知道往家里跑,我已忘了我是巡警,我得先回家看看我那没娘的孩子去,要是死就死在一处! ——危机状况下,先让主人公脱掉职业身份,回归到一个会胆怯会害怕的人,方便腾出广阔的人性视角去观察周围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
(3)街上黑黑忽忽的人影,跑得很快,随跑随着放枪。兵!我知道那是些辫子兵。而我才刚剪了发不多日子。我很后悔我没像别人那样把头发盘起来,而是连根儿烂真正剪去了辫子。假若我能马上放下辫子来,虽然这些兵们平素很讨厌巡警,可是因为我有辫子或者不至于把枪口冲着我来。在他们眼中,没有辫子便是二毛子,该杀。我没有了这么条宝贝!我不敢再动,只能藏在黑影里,看事行事。——“活动”的荒谬与疯狂之一:党同伐异。
(4)兵变——辫子兵四处放火——路口全部烧堵——合围起一个闭塞的人性实验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有秩序全部打破,形成或打造出一个无限可能的密闭空间。
(5)暗处观火时主观感受的渐变(一语双关):热闹——好看——可怕——丑恶——黑暗——静寂,静寂,火蛇慢慢的,忍耐的,往上翻,绕到上边来,与高处的火接到一处,通明,纯亮,忽忽的响着,要把人的心全照亮了似的。 ——越来越紧凑的铺垫
(6)嗅觉的体验:在种种不同的味道里,我咂摸着:这是那个金匾黑字的绸缎庄,那是那个山西人开的油酒店。由这些味道,我认识了那些不同的火团,轻而高飞的一定是茶叶铺的,迟笨黑暗的一定是布店的。这些买卖都不是我的,可是我都认得,闻着它们火葬的气味,看着它们火团的起落,我说不上来心中怎样难过。 ——荒谬疯狂的“活动”给无辜百姓带来的灾难
(7)从(及至火一起来,铺户里的人们开始在火影里奔走………………第七部分文末。)——情节上的高潮——细节:没人敢去救火、胆小者哆嗦着、动物世界开启、第一波男人,第二波女人和小孩、踩踏哀嚎,人间炼狱、恨自己只长了一双腿脚、菜刀劫持、风波初平后鞭子兵若无其事地走着……这时候,铺户的人们才有出头喊叫的:“救火呀!救火呀!别等着烧净了呀!”喊得教人一听见就要落泪!(一方面是残忍,一方面总算看到了一丁点理智与人味儿)
(9)情绪的高潮一:我明白了点什么意思,这点意思教我几乎改变了点脾气。丢老婆是我自己的事,只须记在我的心里,用不着把家事国事天下事全拉扯上。这次的变乱是多少万人的事,只要我想一想,我便想到大家,想到全城,简直的我可以用这回事去断定许多的大事,就好像报纸上那样谈论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似的。对了,我找到了一句漂亮的了。这件事教我看出一点意思,由这点意思我咂摸着许多问题。不管别人听得懂这句与否,我可真觉得它不坏。
(10)回到巡警宿舍后,发现了更加荒谬的真相:原来高级警官们都预先知道兵变的事儿,可是不便于告诉下级警官和巡警们。这就是说,兵变是警察们管不了的事,要变就变吧;下级警官和巡警们呢,夜间糊糊涂涂的照常去巡逻站岗,是生是死随他们去!这个主意够多么活动而毒辣呢!再看巡警们呢,全和我自己一样,听见枪声就往回跑,谁也不傻。这样巡警正好对得起这样警官,自上而下全是瞎打混的当“差事”,一点不假! ——这竟然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的灭人道行为。
(11)清晨回到街口:废墟、荒芜、断壁残垣、简直是人间炼狱的场景。我一低头,便想起往日街头上的景象,那些体面的铺户是多么华丽可爱。一抬头,眼前只剩了焦糊的那么一片。心中记得的景象与眼前看见的忽然碰到一处,碰出一些泪来。这就叫作“惨”吧?——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原来的景象与今日的景象,另一方面是原来的人心展示面与今日的人性展示面。
(12)最大的情节高潮出现:行完礼,我急快往四下里看,看看还有没有检拾零碎东西的人,好警告他们一声。连屠户的木墩都搬了走的人民,本来值不得同情;可是被辫子兵们杀掉,似乎又太冤枉。
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没有走脱。枪刺围住了他,他手中还攥住一块木板与一只旧鞋。拉倒了,大刀亮出来,孩子喊了声“妈!”血溅出去多远,身子还抽动,头已悬在电线杆子上!
(13)情绪上的高潮二:我连吐口唾沫的力量都没有了,天地都在我眼前翻转。杀人,看见过,我不怕。我是不平!我是不平!请记住这句这就是前面所说过的,“我看出一点意思”的那点意思。想想看,把整串的金银镯子提回营去,而后出来杀个拾了双破鞋的孩子,还说就地正“法”呢!天下要有这个“法”,我ד法”的亲娘祖奶奶!请原谅我的嘴这么野,但是这种事恐怕也不大文明吧?
(14) 简直我不愿再提这回事了,不过为圆上场面,我总得把问题提出来;提出来放在这里,比我聪明的人有的是,让他们自己去细咂摸吧!
怎么会“政治作用”里有兵变?
若是有意教兵来抢,当初干吗要巡警? 巡警到底是干吗的?是只管在街上小便的,而不管抢铺子的吗? 安善良民要是会打抢,巡警干吗去专拿小偷? 人民到底愿意要巡警不愿意?不愿意吧!为什么刚要打架就喊巡警,而且月月往外拿“警捐”?愿意吧!为什么又喜欢巡警不管事:要抢的好去抢,被抢的也一声不言语? 好吧,我只提出这么几个“样子”来吧!问题还多得很呢!我既不能去解决,也就不便再瞎叨叨了。这几个“样子”就真够教我糊涂的了,怎想怎不对,怎摸不清哪里是哪里,一会儿它有头有尾,一会儿又没头没尾,我这点聪明不够想这么大的事的。 我只能说这么一句老话,这个人民,连官儿,兵丁,巡警,带安善的良民,都“不够本”!所以,我心中的空儿就更大了呀!在这群“不够本”的人们里活着,就是个对付劲儿,别讲究什么“真”事儿,我算是看明白了。 还有个好字眼儿,别忘下:“汤儿事”。谁要是跟我一样,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顶好用这个话,又现成,又恰当,而且可以不至把自己绕糊涂了。“汤儿事”,完了;如若还嫌稍微秃一点呢,再补上“真他妈的”,就挺合适。
拿这一件事比方十件事,警察自从一开头就是抹稀泥。它养着一群混饭吃的人,作些个混饭吃的事。社会上既不需要真正的巡警,巡警也犯不上为六块钱卖命。这很清楚。
总而言之吧,在这么个以蛮横不讲理为荣,以破坏秩序为增光耀祖的社会里,巡警简直是多余。明白了这个,再加上我们前面所说过的食不饱力不足那一套,大概谁也能明白个八九成了。我们不抹稀泥,怎么办呢?我——我是个巡警——并不求谁原谅,我只是愿意这么说出来,心明眼亮,好教大家心里有个谱儿。
——经历过这些事情与这些感悟后,“我”心里的空更大了,做事想事也变了,“我”不仅见识到了人是什么样,也多少看清这“汤事儿”“抹稀泥”的世道是什么样了,在这样的世道下与这样的人相互作用,一切似乎都早已指向了悲剧的结局。
十一部分:
(1)民国了,一切……换汤不换药。——文学中对历史的穿透力与轮回感
(2)给达官贵人家站岗的所见所闻所感——点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腐败
(3)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加深了主人公的命运线条和读者的情绪
(4)关于“自由”这个幌子的深刻拆穿:报纸与宣讲所里常常提倡自由;事情要是等着提倡,当然是原来没有。我原没有自由;人家提倡了会子,自由还没来到我身上,可是我在宅门里看见它了。民国到底是有好处的,自己有自由没有吧,反正看见了也就得算开了眼。
你瞧,在大清国的时候,凡事都有个准谱儿;该穿蓝布大褂的就得穿蓝布大褂,有钱也不行。这个,大概就应叫作专制吧!一到民国来,宅门里可有了自由,只要有钱,你爱穿什么,吃什么,戴什么,都可以,没人敢管你。所以,为争自由,得拚命的去搂钱;搂钱也自由,因为民国没有御史。你要是没在大宅门待过,大概你还不信我的话呢,你去看看好了。现在的一个小官都比老年间的头品大员多享着点福:讲吃的,现在交通方便,山珍海味随便的吃,只要有钱。吃腻了这些还可以拿西餐洋酒换换口味;那一朝的皇上大概也没吃过洋饭吧?讲穿的,讲戴的,讲看的听的,使的用的,都是如此;坐在屋里你可以享受全世界最好的东西。如今享福的人才真叫作享福,自然如今搂钱也比从前自由的多。别的我不敢说,我准知道宅门里的姨太太擦五十块钱一小盒的香粉,是由什么巴黎来的;巴黎在哪儿?我不知道,反正那里来的粉是很贵。我的邻居李四,把个胖小子卖了,才得到四十块钱,足见这香粉贵到什么地步了,一定是又细又香呀,一定!
好了,我不再说这个了;紧自贫嘴恶舌,倒好像我不赞成自由似的,那我哪敢呢!
(5)专制的省钱+自由的捞钱=当时官场新道道
十二部分:
(1)当我头一次和马见面的时候,我就合计好了:摔死呢,孩子们入孤儿院,不见得比在家里坏;摔不死呢,好,孩子们可以念书去了。这么一来,我就先不怕马了。——越来越惨
(2)给冯大人当护卫的三个月美好时光——写苦难当中夹杂出一点平静与幸福期,然后让它快速结束,会让读者更加揪心,《活着》也有类似写法。
十三部分:
总局内的当差生涯——隐隐约约看出点时代穿透力……跟这群人在一处办事,我长了不少的知识。可是,我也有点害怕:莫非我也就这样下去了吗?他们够多么可爱,又多么可怜呢!看着他们,我心中时常忽然凉那么一下,教我半天说不上话来。不错,我比他们都年岁小,也不见得比他们不精明,可是我有希望没有呢?年岁小?我也卅六了!
可是,在局里我又怕一辈子就窝在那里,永没有出头之日,有人情,可以升腾起来;没人情而能在外边拿贼办案,也是个路子,我既没人情,又不到街面上去,打哪儿升高一步呢?我越想越发愁。
第十四部分:
四十岁,终于熬到了巡长,待遇没长多少,反倒受上下夹板气。
悲剧开始了二次轮回,福海这一代还不如上一代……
并非是我心狠哪;想想看,把她撂到廿多岁,还许就剩在家里呢。我对谁都想对得起,可是谁又对得起我来着!我并不想唠里唠叨的发牢骚,不过我愿把事情都撂平了,谁是谁非,让大家看。
当她出嫁的那一天,我真想坐在那里痛哭一场。我可是没有哭;这也不是一半天的事了,我的眼泪只会在眼里转两转,简直的不会往下流!——很生活,很实在
第十五部分:
随冯大人就职,泡汤。
被派到了防疫处做守卫。
当了公公,留起胡子,却酿成了新的祸端。
二十年来的差事,没作过什么错事,但我就这样卷了铺盖。
弟兄们有含着泪把我送出来的,我还是笑着;世界上不平的事可多了,我还留着我的泪呢!
第十六部分:
我想——哼!我又想了!——我既能当上排长,就能当上队长,不又是个希望吗?这回我留了神,看人家怎作,我也怎作。人家要私钱,我也要,我别再为良心而坏了事;良心在这年月并不值钱。假若我在队上混个队长,连公带私,有几年的工夫,我不是又可以剩下个棺材本儿吗?我简直的没了大志向,只求腿脚能动便去劳动;多咱动不了窝,好,能有个棺材把我装上,不至于教野狗们把我嚼了。我一眼看着天,一眼看着地。我对得起天,再求我能静静的躺在地下。并非我倚老卖老,我才五十来岁;不过,过去的努力既是那么白干一场,我怎能不把眼睛放低一些,只看着我将来的坟头呢!我心里是这么想,我的志愿既这么小,难道老天爷还不睁开点眼吗? ——对比反差
我等着饿死,死后必定没有棺材,儿媳妇和孙子也得跟着饿死,那只好就这样吧!谁教我是巡警呢!我的眼前时常发黑,我仿佛已摸到了死,哼!我还笑,笑我这一辈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第七周总结:
本周清晨小音频汇总:
1.煎熬感:给自己撕标签;给情绪贴标签。记录“去混淆日记”。为受到的苦找到意义。
2.舒适区:最佳焦虑水平:正向的—内在动机;外在正向;内在负向;外在负向。
3.压力应对:战斗/逃跑/僵死/服从四种模式。运动/性生活/正念饮食/想象愿景回现实
4.谎言识别:开放提问/出其不意加倒叙/挑战对方自信/抓取可证细节/放长线钓大鱼
5.确定性倾向:现象/原因/在认知闭合发生时人种种的错误思维模式/原因:安全感缺失;控制欲强;低自尊水平;要对你心里所有还未解决的事有耐心。要去爱问题本身,爱上锁的房间和用不熟悉的语调写成的书本。不要急于寻找那些此刻你无法获得的答案,因为(此时就算你得到了)你也无法活出他们。最重要的是,要去尝试所有事情。此时你要先带着问题去生活,而生活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在一段时间后越来越接近你要的答案。
本周电影推荐汇总:
《素媛》
《铁拳男人》
《阳光小美女》
《非常嫌疑犯》
《遗愿清单》
本周走来的师父:老舍
第一天:《茶馆》一
(1)老舍的生平
(2)创作题材、语言风格、文学思想
(3)《茶馆》的创作背景、剧本简介、对比《雷雨》进行风格鉴赏
第二天:《茶馆》二
(1)茶馆中人物语言与人物性格分析
(2)《茶馆》中人物塑造的具象与抽象性
(3)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人物语言设计的注意事项——以《茶馆》为例
第三天:《我这一辈子》一
(1)文艺创作中的“以小见大”思维——格局与意义
(2)第一人称写小说时的注意事项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高度冷静
(4)小说中的信息共振与本质真实
第四天:《我这一辈子》二
(1)部分:平实与娓娓道来的叙说基调
(2)部分:学徒生活的信息共振
(3)部分:人物描绘的侧面手法
(4)部分:沉浸入人物的本质真实
(5)部分:对生活(心理生活)的深刻洞察
(6)部分:日常化极致勾勒与“算账”,直观。
第五天:《我这一辈子》三
(1)情境的重塑,浸透其中
(2)情节与情绪的双高潮设置
(3)步步落实的充分推进(感官,体验,心理动向路线)
(4)对人物命运的悲惨,进行有技巧的调整
下周预告:汪曾祺
人物介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正读高中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菁中学,并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因战争而打乱。汪曾祺就这样勉强读完中学。后战事日紧,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他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
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任教师两年,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这期间,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小说。
1950年,北京市文联成立。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54年,汪曾祺创作出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后获北京市戏剧调演一等奖。秋,调离北京市文联,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编辑。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因这篇短文受到批评,但并未划定为右派。
1958年夏,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
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动,暂留农科所协助工作。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但1968年迅速获得“解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汪曾祺深受鼓舞,创作热情逐渐高涨。
1980年,小说《受戒》在《北京文学》10月号发表。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4月,《大淖记事》在《北京文学》发表。这一年汪曾祺的佳作连续发表,小说创作日趋活跃。10月,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汪曾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
1982年,汪曾祺新作不断。1983年,汪曾祺的创作更趋活跃,在全国各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近20篇。
1985年,在年初结束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
1988年,小说无新作,间或发表些散文、随笔。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终年77岁。
小说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人物评价: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贾平凹评)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中国作家网评)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34天,今日小理论是:确定性倾向,它表达的是“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
成熟就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