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一个产品是否靠谱,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分析。定性包括产品起源、团队构成、产品创新、需求强度、顺势而为、产品风险;定量为用户增长动力。
1、产品起源:为什么做这个产品?这是第一个要评估的问题,大多数人都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做。产品起源可以从产品的类型归纳出四种:
(1)收入型产品:增加收入,提高市场占有率,赚钱是第一目标。
(2)用户量级型产品:提高用户基数和粘度,在没有到达赚钱的时候,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是第一目标。
(3)增长型产品:市场造势,找到目标用户群在哪,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用户,扩大产品影响力,提高品牌价值是第一目标。
(4)战略级产品: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牵制或击败竞争对手为第一目标。
2、团队构成:有了合适的产品起源,接下来就是评估团队了,看团队成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否处于顶级位置,以及是否适合这个产品。圈内有个说法,老大懂产品,老二懂技术,老三懂运营,这种人员配置对于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来讲是较为优秀的组合。
3、产品创新:白话说就是这个产品的大招是什么?这个也是产品评估的重点,创新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
(1)技术创新:别人实现不了,我能实现,之前实现不了或之前可以实现但不是用户想要的解决方案,比如魔漫相机通过5年的技术积累才有了这款产品的火爆。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竞争壁垒较高。
(2)产品服务创新:针对用户的核心诉求,在解决方案上超出用户预期的创新。
(3)流程创新:生产活动中的操作流程、工作流程、方式方法和规则体系的创新。比如BOSS直聘本质解决的就是招聘过程繁琐的问题,减少招聘流程,但现在大多数也是HR在上面招聘。
(4)商业模式创新:通俗来说就是以新的方式赚钱,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
4、需求强度:主要评估用户的需求痛点是什么?用户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吗?用户需求的频次如何?有此类需求的用户有多大规模?评估一个需求是否为刚需,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用户期望得到的与现实提供的有着很大的差距,差距即使刚需。
(2)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层次越低越是刚需。
(3)对用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用户得不到满足,生理或心理会遭受重大的打击,此类需求是刚需。
(4)用户愿意花钱的是刚需。
(5)受国家政策、法规、文化、习惯、重大事件的影响而产生的需求为刚需,比如核电站泄漏,买盐就成了刚需。
(6)用户场景动态变化产生的需求为刚需,拿手机来说,十年前手机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现在用户买手机看的是好不好看,什么系统等等。
评估需求强度的时候,也要评估需求的市场规模,
5、顺势而为:评估产品是否在它合适的出现时机,预测时机一般有下面四种方法:
(1)历史推断法:以史为鉴,比如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过程是工具-社区-娱乐-商务-平台,可以预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与此相似。
(2)发散思维法:按照跟目前相反或相对的方向推断行业发展趋势。以社区类产品为例,社区有个三要素:关系、内容和互动。按侧重点不同,社区产品分为内容型社区和关系型社区,国内社区的发展是从内容社区起步,比如豆瓣和大众点评,后来相对的出现人人网和开心网为代表的关系型社区,基于关系这个要素,人人网和开心网可以定位为强关系社区,相对的就会有弱关系社区,如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再有零社交关系社区,如友加。
(3)PEST分析法:政治、经济、社会、技术预测行业的发展。这个方法网上都可以查到,笔者就不再这里赘述了。
(4)价值链分析法:根据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用户终端这条价值链来预测趋势。举个例子: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什么会出现开放平台,开放平台的目的是通过第三方开发者给网站主带来丰富的内容资源,本质是解决产业链上游(内容来源)的问题。
6、产品风险:评估产品会面临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对产品是否是致命的。风险分内部和外部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决策风险、法律风险、资本风险等。风险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风险发生的概率,可分为高(发生的可能性大于60%),中(发生的可能性介于30%和60%之间),低(发生概率小于30%),第二个是风险对产品的影响,也可以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产品的影响程度进行矩阵分析,得出风险的综合等级,等级也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如果产品的风险综合评估为高,且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产品是比较危险。
7、用户增长动力:主要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评估,哪些数据可以衡量产品是否具备增加动力?
(1)用户新增率>用户流失率:这个很容易理解,用户新增可以看作是进水管,用户流失可以看作是出水管,若进水管流量小于出水管流量,总有一天蓄水池中的水会流干。
(2)推荐系数>1:每个用户推荐带来的平均用户数要大于1,这也是衡量一个产品口碑的一种方法。
(3)用户留存率>40%:留存用户和留存率体现了产品的质量和保留用户的能力。为什么要定40%这个数字,根据一些统计专家的数据统计,活得比较滋润的产品留存率都在40%左右。
(4)LTV>3CPA:LTV是用户在产品生命周期或用户使用周期内贡献的价值,CPA是每获得一个付费用户的成本。
并不是说按照这7个维度进行评估后的产品就一定能成功,但有总比没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