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是上帝,想必这个口号,逐渐成为现实,而且会越来越好,现在不管是在线下的门店还是线上的平台,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和水准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而现在不管管只是做好一款产品就可以高枕无忧,而是要把服务的格局放大些,不仅要做好一款产品,而是要做好整个服务链条的。
有一家火锅店,口味非常的不错,所以去吃的人也很多,但是这家火锅店的排队服务做的非常不好,顾客等位至少1小时以上,甚至有的超过3小时,每次都会有很多消费者围在前台,那种急切和不耐烦的表情,一眼便知。大概统计了一下每天由于等位时间太长而流失的用户大概是每天进餐用户的2倍,可能还不止。如果你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下次再想吃火锅的时候,是不是会犹豫一下,要不要去这家,或者别人要你给他(她)推荐火锅店的时候,你是否也会犹豫一下是否推荐这家呢?
所以光光做好使用中的服务还是不够的,一个消费者要成为你的用户,要经过购买前、购买中使用中、使用后四个阶段。
在购买前,这个消费者还不知道你的存在,但可能通过广告或者朋友的推荐来知晓;购买中,消费者变为你的用户,他会通过新零售的门店或者是网上平台进行购买;使用中,用户购买完成后,得到一个服务或者产品,并且在使用这个服务或产品中;使用后,用户完成使用后,他是否会将服务或产品,推荐给其他人。
而在这个四个场景过程中消费者,经过:受众、购买者、体验者和传播者四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受众,特征茫然、遗忘
这一点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我们的受众是谁?、他们在哪?他们有什么需求?我们能以什么方式传播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传播的内容是什么?
茫然,我们都身处在一个信息交错的时代,也可称为是信息量过剩的时代,一个产品如何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和购买,首先得引起受众的注意,并让其产生购买的欲望,每天受众身边的任何事情,与他(她)有关的信息都会比你想要告知他(她)的重要,如何能在这海量的信息中,让茫然的受众,注意到你,并且能抓住受众的内心。
在逻辑思维中罗振宇老师在分享他对梁宁老师《产品思维30讲》的心得中提到这么一段话。
有一次罗振宇老师在深圳坐地铁,突然看见了一个广告,是一家有名的教育公司的做的,赫然两大字: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
想罗振宇老师这样终生学习的人,看见广告的第一感受还是触目惊心。很多人把这个广告拍下来发微博,发朋友圈,一度刷屏。
但是因为太刺激,后来这家公司扛不住压力,把这句广告语改成:每个时代都在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改了之后广告语是温和多了,但是也就没有那么有力量了。就是之前的那句广告语引起了每天不断学习的人的内心理感觉,恐惧感,担心如果不学习会被时代所淘汰,学的慢了少了,能力可能会落在别人之后。
抓住用户内心诉求,让其能在茫然的信息中能与你定格。
遗忘,一个品牌怎么能让受众记住你,一个企业或是一个产品获得从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这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营销专家华杉华楠却说道:对于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和忠诚都是伪命题。
因为品牌美誉度,是结果,不是目的,你做什么事,就是什么形象,你能持之以恒地给你的受众提供确定性的服务,就会产生美誉度。
至于品牌忠诚度更是无稽之谈,受众是不断更新换代的,市场永远在变,所以,你不能要求受众忠诚于你,受众也没用任何义务忠诚于你,但是你要忠诚你的受众。
当你能在受众在茫然的信息中,抓住受众的内心真实的诉求,并且
第二个角色是购买者(我们要知道的是促使他们产生购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从一个受众转变成购买者,当受众走进一家超市对你的产品进行购买又或者到应用市场搜寻你的APP进行下载,这两种信息环境下无一例外都会遇到你的产品的竞争者,你又怎么能在这个阶段让用户选择购买你的产品或者下载你的应用?
产品即媒体,就要看你的产品给用户的刺激有多大,拿最近【得到】换品牌图标这件事来说,得到这次新的品牌图标由华与华公司设计,一经推出,吐槽的人的可谓是多之又多,但是了解华杉这个人的设计观念就会从中体会到另外一种意境。
沟通的发生是首要的目的,不论是什么样的货架(超市里面的货架还是媒体货架),我们的工作有一个非常强的目的,而且几乎是唯一的目的就是将产品信息传达给购买者,产品信息、购买理由传达给他(她)。
做任何事情,要始终牢记于最终的目的,比如做一个包装,有时候做出去就被人骂,很难看,难看到“受不了”,很不上档次,很没有品位,诸如此类的。但是大家有发现所有的这些抨击对我们的销量有任何负面的影响吗?从来没有过。
货架的特征有三个:信息环境、虚拟购买者、竞争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信息环境中击败竞争者与虚拟购买者进行沟通,其他别无旁骛。
当你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在你的大脑里就要构造你的产品的虚拟购买者,要与他进行对话,反反复复的揣摩、观察他的反应,你说话,他听得见,你问他,他会回答你,你暗示他,他会有反应。
华杉在写《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时,就虚拟出他的虚拟购买者,首先,他知道孙子兵法,然后,他多多少少也读过,还是,没读懂,不敢说自己读懂了。所以我们的产品命名——产品即命名,命名就是购买理由——《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唤醒茫然的受众,就像感冒药唤醒感冒的人一样,这是孙子兵法的书,价值呢,有什么不同呢,关键词在“讲透”,讲透了!
来看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本书的封面设计。
虽然只是一个封面,华杉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修改,希望每一个字都能与心里那个虚拟购买者产生反应,当一个购买者经过货架,看到包装,他突然有了反应,他愿意去了解你,他可能会被你设定的某个词或者某个符号所吸引,并且你知道接下去会有什么样的沟通。
做一个产品不管是实体商品还是媒体商品,都要心里装着你的用户,想象我们的产品吸引用户的符号是什么?我们在给用户传达什么样的信息?用户看到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反应之后我们又能给用户传达什么样的价值?心里一直要装着这个货架。
消费者完成了购买,或者选择下载了你的应用,购买者和选择者就变成体验者。
第三个角色是体验者(这个是使用场景中关乎产品的品质以及使用的操作感知和难以程度,好产品是不需要客户看说明书就可以顺畅操作的);
消费者从超市货架上还是线上货架将你的产品购买回去,进行使用,发现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如你所描述的那样,这无疑是在欺骗消费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产品的品质决定了生存的关键。所以不管是做实体产品还是内容产品,都要秉持一颗真诚为用户服务的心,一直坚持,从不动摇。
亚马逊之所以是那么伟大的公司,因为它始终坚持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低、品种更多,效率更高的商业服务。在漫长的时间里坚持这个理念,不管有什么诱惑,都心无旁骛,时间对人的考验,是最严酷的考验。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每年都会给股东写一封信,20年从未间断过,而在每一封股东新的后面,贝索斯都会附上1997年亚马逊第一封股东新的文稿。他不断地在告诉世人:20年来我们一直反复强调、一直在做的事情,和1997年的时候没有任何不同。
所以永远要给你的用户提供确定性的保障,并且不断加强这种确定性的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用户。
《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系统映像,告诉产品设计者:沟通是优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产品多么辉煌,如果人们无法使用,就会得到差评。所以一定要保持产品的易用性。
因为现在APP产品同质化现象已经很严重了,如何在产品设计上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抓住用户最核心的需求点,同时也请注意用户的需求也会变化的,所以我们的产品也要更好用户需求变化的步骤。但始终保持初心,为用户提供更好品质、更好体验的产品不能变。
第四个角色是传播者(你有没有设置更多便于消费者传播的环节设置)。
现在有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基于互联网买东西的用户数量还在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了。线上的商品的价格优势正在缩减以及线上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很多线上企业开始转向线下。当用户使用完你的产品,怎么样让用户去主动为你传播?但这是在你提供的产品品质要好,并且在获取及使用产品个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体验基础上。
所以在设计产品文案时,我们不仅要设计用什么样的文案将产品传达给消费者,而且还要考虑到用户在使用完成后,如何为用户提供一句话更准确介绍给其他消费者。
在这个越来越以品牌作为背书的消费时代,做好每一个流程才能在用户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口碑,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