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中的《周易》是按照历史的变迁讲述了《周易》的演变。
八卦在民间多用来辟邪,而是他的小神通,他的大神通,往往是用来因往知来,预言凶吉的。普通的算卦用五行生克的道理。但要详细推算,就要用到阴阳和八卦。讲五行的经典是《尚书洪范》,讲八卦的经典便是周易了。
八卦相传是伏羲画的,另一个传说确实天派龙马背着八卦图送给伏羲,伏羲照着画下来了,这就称为“河图”。《洪范》中也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个神龟的背上得天而赐,称之为洛书。又有说法伏羲只是秦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
八卦大约是有筮法以后才出现的。商民族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凶吉。这便是卜辞,卜辞里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卜法用牛骨最多,甲骨很少,商贷农业刚起的候有木和畜牧业还是主要方式,那是牛骨比较易得。周代进入了农业社会,牛股不太容易得到,便采用蓍草,叫做长寿草,古人觉得这种草和老年人的阅历一样多,所以用它来占卜凶吉。方法是取一把蓍草,数一下有是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来断定他的吉凶。这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哲学道理,人生有数,世界也有数数,是算好的的一笔账,用现在的话来说,给是机械的书,又是宇宙的夹子,有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数目来判定吉凶的。
蓍草用于民间,而八卦用于卜官,有普通的八卦按照算学的错列和组合,演变成64卦。筮法比卜法简单。到了春秋时期。大概小事才用筮大事还得用卜。
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照挂脖的顺序编辑起来,变成了《周易》这本书。在当时卜筮官熟识当时的背景,又懂得卦、爻辞,所以他们觉得简易,而今筮法失传《周易》对后人来说就不简单了。
战国末年,《周易》才变成儒家经典。那个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本书来。并给周易的。了卦和爻辞做了新的解释。这些新的解释并非忠实切切的解释卦和爻辞。其实是借着卦和爻辞发扬他们的哲学,这便是所谓的《易传》。《易传》中有系统的彖辞和象辞、八卦原本是数目的巫术,在儒家的演变下变成了数目的哲学。到了汉代《周易》已经位居六经之首,八卦与五行结合还巫术本来面目。
朱自清所常谈的《周易》是周易的演变过程,并未深入讲解周易的内容。之于内容也仅仅提到了,八卦的基础(乾、兑、离、震、艮、坎、巽、坤)的基本名称,并未深究其具体含义。对光大读者起到抛砖引玉的运用,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自己去研究。
我教过的小瑜曾经抱着《周易》啃了半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同学看手相预言未来,甚至利用这门绝活带着新转学的小彤一步步融入了班集体,尽管她也只是略知皮毛,但是这种啃读经典的劲头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