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惠能《菩提偈》
菩提的意思是觉知、智慧;烦恼的意思是烦躁、不安等与开心、快乐、喜悦等正面积极词汇对应的一种负面情绪。
烦恼也可以指让我们当下不满意又不知如何是好的一些事情,或者一些人等。总之,这些事、人或者状态是让我们不开心的。
那么,为什么烦恼就是菩提呢?不开心的事情就是智慧吗?这句话里究竟包含了什么意思?
一般人的认识里,宇宙世间万法包罗万象,无一不是对等法,也就是二元对立。是非、善恶、好坏、得失、染净,分得很清楚,没有其中一个就不会有另一个对立面。但在佛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如来自性里,却是“生死自家明”,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本质上就是合一的。
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字面意思上它们是对立的一面,本质上它们又是统一的,或者同一的。
烦恼即菩提意思是遇到烦恼的事情,你能够把这个烦恼转过来就会悟到菩提。也就是因为这个烦恼的助缘,你能够提起一念觉知,觉察到那个烦恼本是来助你的,当下你就获得了菩提也就是智慧,而不是被烦恼牵着走,着了烦恼的相。
烦恼还是那个烦恼,只因为念头转了,你觉知了,那么结局就转了,当下就可以证到那个智慧。但如果没有那个烦恼,你就少了证得智慧那个“助缘”,你就无处可证,无处觉知,所以烦恼即菩提。本质上也是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相所迷。
就像佛教中的“此岸”和“彼岸”。“此岸”与“彼岸”并非两个不同的世界,而是同一个地方,两者的区别取决于你“着相”还是“离相”,你是无明还是有明。
人会自己奖励自己,同样也会自己都觉得惩罚自己。
通常,那些奖励自己的人,也会惠及到其他人;那种自己惩罚自己的人,常常也会殃及到无辜的人。
这其实才是人间善恶的源头,那些对自己很满意,于是自己通过很多方式来奖励自己,同时惠及到了其他人,这就是善;那些对自己很失望,甚至是憎恶自己的人,于是用各种行为来惩罚自己,这样的惩罚殃及到了别人,这就是恶。
善,就是奖励自己的人,积极向上的人,通常也是向外分享的人;恶,就是惩罚自己的人,负面情绪的人,通常也是向别人索取的人。
所以,善的人,不仅能够惠及到自己的孩子,也惠及到自己的父母;恶的人,不仅殃及到自己的孩子,还祸及到自己的亲人。
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通常只是对自己所得到的利益不满,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不满,对自己身外的各种条件不满。
对自己真正感到满意的人,通常是对自己内在的心智感到满意,对自己的自信自足感到满意,对自己内在的成长,感到满意。
人只从自我的各种利益角度去解读这世界上的事物,永远不会有得到智慧的份儿,得到的只能是对别人和这个世界的不满和抱怨。
佛说:烦恼即菩提。
烦恼是什么?身外的事。
菩提是什么?身体内的事。
烦恼即菩提,把身外的事转化为身体内的事,转化为内在的和谐与成长,转化为生命的美好和升华,这是普通人最起码的善。
反过来说,身外的事物转化成了内在的冲突即恶,负面情绪即恶,损害了自己的生命,即是大恶。
一个人无法转化因身外的事情而带给自己内在的冲突,无法向外去分享自己内在的和谐和美好,总是在向外面的世界和身边的人,表达和传递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内在冲突,这肯定是一种恶。
如果连烦恼都不能及时解决掉,佛,肯定是白学了,行,肯定是白修了。
念再多的经都白搭了,积再多的善行,也被自己消耗殆尽,甚至是负数,每一次负能量在内心的涌动,都是做恶,积攒的都是自己生命的恶业。
烦恼即菩提,每一点烦恼都可以转化为菩提,菩提即成长,成长即喜悦,喜悦即善良。
一草一木都喜悦。
学佛的人要能超越一切,达到“无我”。所谓不即不离、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能够认识“缘起性空”,就能够从烦恼中,看到觉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