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手翻开了一本新书,押沙龙新出的《读水浒》,居然没刹住车,白白“荒废”了两个小时。
本书的副标题叫做“人性的十三种刻度”,显示出作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书中的主要人物。解读小说,尤其是留白甚多的古典小说,很容易陷入天马行空的胡乱演绎的误区,尤其是如果原著小说本身就不是非常严谨的话。所幸,《水浒传》的人设是经过仔细地推敲的(逻辑上或者直觉上),这就为后人逻辑的推演人物的个性创造了可能性。
本书作者是从人物的出身,成长背景,进而推演其为人处世,最终解析背后的人性刻度。有趣,有说服力,还会有一种看到事实之后的触目惊心。比如说,作者将林冲解读为一心只求安安稳稳过好小日子的中层阶级。在碰到高衙内之前,他的人生都是被温柔以待,所以林冲的个性特征是隐忍(想象一下,老婆被人调戏他居然只是怒目而视!)。他对生活也比武松,宋江多了一份温柔;武松是一个渴望进入官场,渴望被这个社会善待的最底层的草根阶级,他判断人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对自己好不好,其本质上是一个不分善恶的暴徒。残酷的成长历程让他变得谨慎多疑,其求生本能让他明白只有拳头才是硬道理;宋江则是一个满怀抱负却在仕途上绝无进身之阶的底层小吏,那种绝望使他最终走向了通过暴力去寻求“封妻荫子”的人生抱负。常年的压抑使得宋江内心变得滋生了阴毒之气,一旦遭遇了厄运,拥有了权力和暴力的武器,他内心的阴毒一下子就尽情地释放出来了。整本书里,最让人感动的就属鲁智深了。他是梁山泊上唯一一个真正内心深入深埋着温柔的善意的人物了。遇到弱者,他定会平地里一声吼,而且是出自本能的,武松是绝对不会管的,林冲可能会送点钱,宋江则会下意识地考虑一下有没有帮的价值。他也绝没有滥杀无辜,不像武松。可惜,整部《水浒》,好像都没有交代鲁智深的成长历程,我很好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成长环境塑造出这样一个内心嫉恶如仇但又充满善意的鲁提辖?
这种解读人性的视角,非常类似吕思勉先生以人性的视角去解读历史的策略,通过搜集,分析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进而推演此人在面对不同事件下做出特定反应的背后逻辑,动因,从而解析人性的密码。这有点类似于科学上通过刺激病人不同的大脑区域,观察相应的行为反应,并搜集病人的主观感受,从而解析不同大脑部位的功能。所以,要想了解一个人,或许就是要观察一个人面对不同刺激/事件的反应,尽可能发掘背后的原因,进而了解其个性、人性。
总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只有这种具备了相当人生阅历的中年人,才能写出来的那些背后的,残酷的,让人不忍直视的现实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