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很多朋友这几天都被胡润的财务自由排行榜刷屏了
emmmm,看到这个噩梦般的数据了吧。
我只想对大家说,这个数据还是胡润17年1月出的,现在的话,应该早就超过3亿了。
其实最开始看到这个关于财务自由的报告时,我是想起一个段子的,大致是这个意思:
我今年18岁,开着奔驰c63,在北京三环 深圳各有一套全款房,我没有靠父母,没有靠朋友,这些都是靠我一个人努力想象出来的。
为什么会想起这个段子呢?
是因为这个段子里所表达的心态。
大多数在一线城市生活的我们,可能既没有车,也没有房,更别提夸张的2.9亿,但我们起码还有乐观的态度,敢于自嘲、勇于自嘲,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和上一辈人有很大区别最重要的一点。
说实话,如果只按照消费等级来划分的话,花姐觉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务自由,年薪10w的人觉得年薪100w就可以算是财务自由了,可年薪100w的人依然有他烦恼。
假设年薪百万的人想在北京二环买套100平的房子,1000多万啊,年薪百万的人要不吃不喝的攒10年,这能算自由吗?(都是假设状态,别较真)
花姐举着个例子的意思是,在我们这个消费主义社会,永远别担心钱太多花不掉。就算你手握5000万,但是你看中一套5000万的别墅怎么办?
想法再多一些,你想买飞机怎么办?你想向马斯克一样送个车上太空怎么办?
于是,别说什么财务自由了,在有些东西面前,5000w也根本不值一提。
你处在不同的财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财务需求,所以,按照消费等级来看,财务是永远不可能自由的。
而且真正在北上广深有5000万以上流动资金的人,全是巨大商业帝国的主宰。能靠打工到这个程度的则是世界500强地区总部CEO,或者知名演员、运动员、明星之类的。
这些人都比我们普通老百姓忙碌的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连自由的状态都谈不上。
还有一个问题,财务自由不等于有钱随便花,有钱随便花的状态太容易得到也太容易失去了。
打个比方,很多老板负债累累照样花钱大手大脚,资金链一个不留神就断了,你说这算不算财务自由?
那什么是真正的财务自由?
一、首先不必为钱而工作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为了“讨生活,即为个人或家庭,为供房供车,为维持一个体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
工作一旦停止,则“体面生活”会变得“不体面”。
而除了工资收入外,有被动收入的净现金流入也是达到财务自由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即保证不工作的时候也有净现金流入,也就是说,你拥有可以不劳而获的资格。
但是我却见过有些老板,开着不小的公司,拥有不少赚钱的项目,但每个月下来的收入还不够覆盖自己名下的银行按揭供款,现金流为负数。
这样的人,即使有钱也不算是财务自由,因为无论怎样,他们还要为了钱而工作。
二、可以为了兴趣而工作
我总认为“为兴趣而工作”是迈向财务自由的第一步。(花姐就是喜欢写字,所以做了自媒体,我可能正在向财务自由迈步吧)
很多通过创业而成功的企业家,最初就是从“做感兴趣的事”开始的。比尔·盖茨、马化腾、杨致远当初的创业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最初他们也不知道会获得这么大的一笔财富,金钱和财富只是他们为兴趣工作的一个意外收获,只不过这个收获有点大。
即使专业作投资的巴菲特也不是直接冲着“钱”去的,他的兴趣在“价值发现”。正因为巴菲特的兴趣专注于“发现好的公司,并买下”,所以他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阅读枯燥的数字和报表,而很少关注股价。
我们很多人投资就是直接冲着“钱”去的,什么商业模式和价值分析并不是兴趣所在,他们兴趣的焦点在“股价=钱”,完全被哪个代表“钱”的价格曲线所控制,但最终的结果却离“钱”越来越远。
最后,一个真正的“财务自由人士”应该还有一颗“平常心”。
你不必为衣食的节俭而感到羞愧,因为你不需要用大腹便便来证明你的富有;你不必因为炫耀你的财富而得到尊重,因为你的人格已足以赢得尊重。
你的财富只为:让你所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过上舒适(不是奢华)和有尊严的生活。
今日互动
你认为的财务自由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