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226天《事语 第七十一》
原文阅读
桓公问管子曰:“事之至数,可闻乎?”管子对曰:“何谓至数?”桓公曰:“秦奢教我曰:‘帷盖不修,衣服不众,则女事不泰。俎豆之礼不致牲,诸侯太牢,大夫少牢;不若此,则六畜不育。非高其台榭,美其宫室,则群材不散。’此言何如?”管子曰:“非数也。”桓公曰:“何谓非数?”管子对曰:“此定壤之数也。彼天子之制,壤方千里,齐诸侯方百里,负海子七十里,男五十里。若胸臂之相使也。故准徐疾赢不足,虽在下也不为君忧。彼壤狭而欲举与大国争者,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缉绩徽织,功归于府者,非怨民心、伤民意也。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桓公曰:“善。”
桓公又问管子曰:“佚田谓寡人曰:‘善者用非其有,使非其人,何不因诸侯权以制天下。’”管子对曰:“佚田之言非也。彼善为国者,壤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且无委致围,城脆致冲。夫不定内不可以持天下。佚田之言非也。”管子曰:“岁藏一,十年而十也。岁藏二,五年而十也。谷十而守五,绨素满之,五在上。故视岁而藏,县时积岁,国有十年之蓄。富胜贫,勇胜怯,智胜愚,微胜不微,有义胜无义,练士胜殴众,凡十胜者尽有之。故发如风雨,动如雷霆,独出独入,莫之能禁止,不待权与。故佚田之言非也。”桓公曰:“善。”
字词注释
[1]至数:最佳办法。至,善。数,计,方法。
[2]女事:女工。指纺织、缝纫、刺绣等。泰:通达,发展。
[3]俎豆之礼:即祭祀之礼。不致牲:不,当作“必”,或为衍文。
[4]太牢:古代祭祀,猪、牛、羊俱全称为太牢。下句之“少牢”,是只有猪、羊,没有牛。
[5]材:木材。散:分散,散布。此指销售。
[6]定壤:指面积广大,上下等级规制严整的国家。
[7]齐:众多。为“黎”之假字,众而小为黎。
[8]负海:背靠大海。子:爵位较低的诸侯。下文“男”必是爵位低小的诸侯。
[9]准:调节。徐疾:缓急。赢不足:盈余与不足。
[10]芸:通“耘”。
[11]泰:极度,过分。
[12]危隘之国:领土狭小的国家。
[13]权以:犹“权与”,即权势与盟友。因诸侯之权照应上句“用非其有”,因诸侯之与照应上句“使非其人”。
[14]委:积聚。这里指积聚的财物。
[15]肥:“脃(cuì)”的别体。脃,同“脆”。
[16]绨:厚绢。素:白绢。满:补足。
[17]五在上:五成在君主手里。
[18]县时:长久的时日。县,通“悬”。久。
[19]微:窥伺。《史记·游侠列传》:“解使人微知贼处。”此处有了解敌情的意思。
[20]欧众:被驱赶到一起的乌合之众。欧,同“驱”。
[21]十胜:泛指所有的制胜之道。
译文参考
桓公问管仲说: “治国的良策,能说给我听听吗?”管仲回答说:“什么叫良策?”桓公说: “泰奢教我说:‘车子的帐幕和顶盖不讲究豪华,衣服不多,女工的事业就不会发达。祭祀的礼品必须用牺牲,诸侯要用牛,大夫要用羊;不如此,六畜就不会繁多。不把亭台造得高高的,不把宫室装修得华美,众多的材料就得不到利用。’ 这种说法如何?”管仲说: “这不是治国的策略。”桓公问: “为什么说不是治国的策略?”管仲回答说:“这是天子分封土地的策略。那天子的制度,天子拥有土地一千平方里,中原的诸侯是一百平方里,边远地区的子级诸侯是七十平方里,男级的是五十平方里。天子控制诸侯就像心指挥手那样自如。所以天子可采用命令来调节货用的缓急、富余或不足。即使货物在下面流通也不必为天子担忧。至于那些领土少,而又想起兵与大国争雄的诸侯国就不同了,农夫冒着寒暑耕耘,而必须把粮食汇集到君主手里,女子辛勤纺织,而必须把产品汇集到国家的府库里,这不是要百姓生怨,也不是要伤害百姓的意愿。而是因为没有粮食的积蓄就不能使用人力,没有货财的积聚就无法勉励臣下。泰奢的策略,不能用于领土少的诸侯国。”桓公说:“好。”
桓公又问管仲说:“佚田对我说:‘善于治国的人,可以利用他国的资财,可以使用他国的百姓,为什么不依靠诸侯的帮助而控制天下?’”管仲回答说:“佚田的话是错误的。那些善于治国的人,土地开发得多,百姓就会留下来安居;仓库里粮食充足,百姓就会懂得礼节。况且国无积聚就会受到敌国的围攻,城不坚固就会遭到敌军的冲击。不安定国家的内部,就不可能主持天下。佚田的话是错误的。”管仲又说: “每年贮藏一成粮,十年就贮到可用一年的粮了。每年贮藏二成粮,五年就贮到可用一年的粮了。国家掌握住一年谷子的十分之五,用蔬菜来满足百姓的缺粮,那十分之五的谷子就在国君手里了。所以看年成的情况来贮藏粮食,只要长期地一年年地坚持,国家就会有可用十年的粮食贮蓄。富有的战胜贫穷的,勇敢的战胜怯懦的,聪敏的战胜愚蠢的,机密的战胜不机密的,有义的战胜无义的,训练有素的士卒战胜乌合之众,凡是全胜的条件都已具有。所以一出发犹如风雨那样猛烈,一运动犹如雷霆那样快速,独出独入,没有人能禁止,不必等待帮助。所以佚田的话是错误的。”桓公说: “好。”
核心内容解读
本篇论述治国的经济策略,使用管仲对齐桓公问的体例。文中认为“不定内不可以持天下”,主张积蓄为治国的经济策略。分为两段:第一段论述不能用奢侈散财而必须用积蓄聚财的方法治国;第二段论述不能依靠他国的财力、人力治国,而必须依靠自己发展生产,积蓄粮食,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强国。
“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管子认为君主应根据国情来进行消费,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定地管辖。在大国就要在更多时候进行消费,而弹丸之国更需要储备粮食减少消费,避免奢侈和铺张浪费。在积累与消费之间,《管仲》强调了积累和储备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世界政治还没有统一的条件下,经济战仍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本篇文中作者以反对“泰奢”这个虚拟人物思想的形式反对泰奢,即过度的消费主义。梁启超对这部分内容进一步解释说:“管子之意,以为若使天下能为一家,则财之挹于此者还注于彼,虽稍奢而不为害。若犹有国界,与他国竞争,则一国之母财,必期于丰;而母财丰生于积蓄,积蓄生于俭,故以奢为大戒也。”
《管子》的这一经济主张与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t 1789~1846年)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斯特认为,英国当时鼓吹的自由贸易理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其前提条件是假定世界联盟与持久和平的形势已经存在,而现实中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超越国家边界的“大同世界”。自由贸易理论是以牺牲贸易伙伴利益为代价的,弱小国家不得不用保护性关税和其他保护措施来培育自己的工业,同英国抗争;平等的工业地位才是实现真正的自由贸易以及各民族大联合的基础。
文中再次重申了“彼善为国者,壤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的思想。前文《牧民》篇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是强调农业生产在保证和提高物质生活方面的重要性,提出只有致力于四时的农事,才抓住了治民的根本环节。因为,只有仓库充实了,人们才懂得礼节;只有衣食丰足了,人们才会有荣辱之心。《管子》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亡,同时也决定人们的道德面貌。作者是从培养和维护统治阶级道德观念出发的。但是,从哲学上看,认识到道德观念依赖于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是道德观念的根源,是决定道德的。这个关于道德观念和物质生活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始终为古代唯物主义者所继承。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管子》中的中国古典经济学(二)
二、自然原则:按自然时序和生产能力组织经济生活
东西方经济理论都承认资源的稀缺性。中国古典经济理论直接将环境纳入经济体系之中,以自然原则作为经济生活的第一要素,因顺自然,按照自然的生产能力和时序进行生产。
中国古代有许多法规规定不准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从周代直到清代,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这样的法规条文。《礼记·祭义第二十四》直接将环保与道德联系起来,认为不按自然生产的时节利用自然资源违背基本人伦——孝道。上面引孔子的话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管子》轻重诸篇确实有一些错简重复,不过仍不失为一个首尾呼应的完整理论体系。《巨乘马第六十八》开篇就讲按照自然季节生产的重要意义。文中从国家经济计划的角度,论及违背农时的可怕后果,上面说:“冬至后六十天地面解冻,到七十五天地下解冻。地下解冻才可以种谷,过冬至一百天就不能再种,所以春耕春种必须在二十五天内完成。现在君上修建扶台,国内五方的民众都来服役。过了春天还不下令停止工程,百姓就失去了春耕二十五天的时机,五方之地就成为废弃之地了。征发一人的徭役,百亩地不得耕种;征发十人,千亩不得耕种;征发百人,万亩不得耕种;征发千人,十万亩不得耕种。春季已失去了那个‘二十五天’,夏天又再来征发徭役,这就是春天误了种地,夏天误了耘苗,秋天再无休止地征发,这叫粮食、土地不断地丧失。种谷既已延误了农时,官吏又在不停地征税,农民吃用粮食通常只有收成的一半,现今却被君主拿去了九成。此外,官吏收税还要求交纳现钱。这些便是暴乱和刑罪增加的原因。如随之以暴力镇压,就要发生‘内战’了。”《管子》最后一章《轻重己第八十五》讲按季节推行政治经济政策的“月令”体系。它正好与《巨乘马第六十八》开篇相呼应。
自然原则要求国家的经济政策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按自然时序依法保护环境,同时国家垄断自然资源,防止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剥削,二者相辅相成。《管子·山国轨第七十四》一书称之为“轨守其时,有官天财”。《盐铁论·力耕第二》桑弘羊所谓:“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
实践自然原则还要求国家按季节调控市场需求,这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极为重要的,它与西方经济学自由主义传统大相径庭。
《山国轨第七十四》指出国家要按时节储备好必需的生产资料,人民需要时就租给他们,以防止富民剥削贫民的事发生。“管仲说:‘除春天是人民种地与服徭役的时节外,夏天要明令规定何时禁止、何时开发山泽,秋天与冬天也都要明令规定何时禁止、何时开发山泽,这都是富民乘时控制市场的时节,这又是物价涨落、贫富兼并的时节。君主一定要注意掌握四务。’桓公接着说:‘什么叫四务?’管仲回答:‘大春,人民将用的东西,君主早有贮备了;大夏,人民将用的东西,君主早有贮备了;大秋,人民将用的东西,君主早有贮备了;大冬,人民将用的东西,君主早有贮备了。大春,安排农事的时候就计算好:春天的夹衣、夏天的单衣、竿子、篮子、绳子、畚箕、口袋、筐子、竹盒、捆绳等物品,使用多少天,使用的人有多少。凡无钱的农家都可以租借这些工具器物:口袋、筐子、竹盒、绳子和公衣等,完工后归还公家,并毁掉合同。所以,劳力出自百姓,器用出自国家。’”
中国古典经济理论中,国家的作用是显著的。因为国家是代表人民的有机体,不是人与人简单的相加,国家是有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并通过政治(政令)的形式体现出来。老子说:“三生万物。”这里的“三”是超越阴阳二气、代表整体的中和之气。现实中,国家是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的“中气”,如果经济生活中国家起不到应对环境挑战的作用,必然导致社会组织的解体——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是面对严重生态问题的现代人特别要警醒的。
参考资料
《中国商道:中国商人的长生久富之路》,翟玉忠,博瑞森管理图书,2018年10月
《国富策:读〈管子〉知天下财富》,翟玉忠,博瑞森管理图书,2018年1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