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级下册开始,保持着每学期一次剧场的节奏,还不包括平时的班级小剧场。过程中不断遇到志同道合的贵人,女儿幼儿园的老师,乌拉嘣剧场引子老师,后知团队的剧本……
往年的剧是对绘本创编,短短的内容演起来比较完整。今年的剧本是由本学期的整本书内容进行改编,剧本从7千字删到4千5,实在心痛到不能再删减。挑战下,用3个半天,带二年级的孩子演一部4千5的剧本。
今年的剧场还有个创新——当剧本排练遇上了项目化。全班的小朋友分成三组,演员组、导演组和道具服化组。项目启动课上,和孩子讲解了排练一部剧需要做哪些准备。随后,又和孩子一起学习了如何改编一部剧本。
有了前期计划,孩子们开始筹备排练了。第一步先聘请导演。选了四个组织能力强,有领导力的孩子当导演,负责每一幕剧的排练。第二步招募演员,我们安排了试镜,小朋友们选择书中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一句台词和一个代表性的pose。试镜那天,我们全班跑到四楼会议室。孩子们使出浑身解数,想要导演选中自己。敲定导演和演员,就是布置任务,假期把自己的台词背熟练。小演员们非常重视这次表演,假期里《豆蔻镇》的剧组群消息没停过,孩子们纷纷发来背台词的视频。小导演还会亲自打电话催小演员练习,及时发视频。
假期结束一回校,就是紧锣密鼓的排练。和老搭档跃合作,互相学习,排练非常的安心。每一幕由一位小导演负责排练。第一天的排练,累得够呛。说演员不认真吧,他们可认真了,台词背得很溜,就是完全不管其他演员在讲什么。自己的台词超级熟练背下来就是了。原来假期光让他们记台词,没注意到还得练对手戏呢!第一天排练结束,马上变换战术,回家和爸爸妈妈演对手戏,找到什么时候自己该说台词。练习对手戏,第二天的排练就好多了。
导演们也在摸索着怎样带小朋友高效率地排练。“123,开始!”“卡!卡!卡!”发号施令的导演好不过瘾。导演必须了解整个剧情走向,台词和动作都得十分熟悉,这回可累坏小导演了。后勤组呢,分为道具组和搬运组。道具在走廊,认认真真地准备道具,救火的楼梯和高塔,都是道具组几个小朋友动手制作的。第一天的道具做出来很失败,道具组小朋友垂头丧气,我还和他们分享了爱因斯坦和3只小板凳的故事。到了第三天,他们终于做出了满意的作品。
表演那天很快就到了,小朋友角色衣服一穿,妆一化,范儿就起来了。家长帮忙化妆、做造型、摄影,还负责拍摄“个人写真”呢!表演异常地成功,平时老忘记动作台词的孩子,当天也相当给力。
尤其是三个强盗,特别出彩。举手投足间,像极了偷偷摸摸的强盗,但又不失愚拙可爱。那场强盗主场的音乐会,排练时,站在C位的小凯总是放不开,拿着吉他不知所措,杵在那儿一动不动。他没找到感觉,整个剧带动不起来,为着这个事,我还跟小凯妈妈和小凯沟通过好多回。我相信小凯回家是有刻意重复练习的。因为表演当天的小凯,旁若无人地摇头晃脑,整个身子都跟着音乐high起来,配合上吹葫芦丝的小宇和拍非洲鼓的小陈,相当有气氛,整个场子都热闹起来了。
当然,整场剧有很多差强人意之处,舞台站位有些乱,道具组上道具可以更有序一些,还有声控,鼠标太不给力了……
整个过程下来,从阅读整本书开始,到改编剧本,再到竞选角色,排练,最后演出,孩子们乐在其中。排练时间太短,老师们觉得时间久一些,舞台效果可能更好一些。但几个到场的家长都觉得孩子们太棒了!我很认同之前有篇文章说的:童话剧不仅仅是一场演出,对课程来说,过程比演出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