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夜晚》是韩国作家崔恩荣的一部女性题材的小说,讲述曾祖母、祖母、妈妈、“我”,四代女性的人生故事。
这部13.5万字的小说,微信读书推荐值高达90.6%,相信有很多人喜欢。我去评论区翻看留言,看看有没有和我一样,不那么喜欢这本书的人。
居然看到有590人认为一般,有82人认为不行。读书之外翻看评论区也是一件趣事。
有人把这本书称为女版《活着》,在我看来差得太远。读余华《活着》时,我是一口气读完。读《明亮的夜晚》,眼皮直打架。不喜欢文中缓慢的叙述节奏,也不喜欢文中的称呼,一会“祖母”,一会“曾祖母”,让我感觉到混乱。可能是我的成长经历太过平顺,很难和作者共情。
在XHS看到一位博主说,写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主要是写读后的感受,不要大段写书中的故事内容,要写读后的思考。
没读进去的书,何来思考?
还是写写我在书中划线部分的思考吧。
全书474页,我逐字逐句读到119页,留下9条划线,余下部分利用碎片时间听完。
第一条划线:
“男人不打女人、不赌博、不搞外遇就算不错了,不能要求太高。”
文中的“我”因丈夫出轨离婚,妈妈对女婿偏爱,在没发现女婿出轨之前,她认为女婿很好。从妈妈视角看,对男人不要抱有太多希望,没有希望就不会绝望,也是自我的一种隐忍。
第二条划线:
“她是我一直思念的人啊。”
“我”离婚后,来到海边小城熙岭,偶遇祖母。在祖母家翻看相册,看到曾祖母的相片,想听祖母的故事。
祖母眼中噙满泪水,“她是我一直思念的人啊。”祖母一直在思念她的母亲。我被这句话打动,我何曾不是一直在思念母亲。思念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第三条划线:
“有人当面指责说,怎么对从前的事情这么放不下,一直给孩子讲。我后来也觉得很烦,因为妈妈一直在讲同一个故事。”
这段话让我共情,我婆婆就是总给我讲她以前不开心的事情,见一次面讲一次。刚开始,我还不好意思打断她,耐着性子听,心里确实已经烦不胜烦了。
第4条划线:
“不要评价发生的事情,也不要反抗,要直接接受。这就是活下去的方法。”
这段话,让我觉得既有力量又有无奈。曾祖母是白丁的女儿,如果不是嫁给曾祖父,就会被日本人抓走。曾祖父因莫名的疾病而亡,大家都说曾祖母是扫把星。曾祖母想起她的妈妈告诉她,要学会接受,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要怀疑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欺骗自己,接受事实好好活下去。
第5条划线:
“不要对人抱有期望。”
刚开始看到这句话,觉得有些悲观。不过,也能理解,这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
第6条划线:
“能说会道的那种人,一定不要无条件地相信。”
这是金玉良言。
第7条划线:
“感觉和妈妈再多待一会儿,嘴里就会冒出恶言恶语。”
母亲一直包庇出轨的女婿,这让“我”感到生气和悲伤,又因无法一直照顾妈妈而内疚。母女之间的感情既疏离又牵挂。
第8条划线:
“妈妈说我什么都不缺。老年有保障的父母、善良的丈夫、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特权。她说得对。光是冲这些,我的生活就已经足够幸福。”
人到老年后,这是完美的生活状态。
第9条划线:
“做得对。一个人住的话,买着吃更划算。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做饭吃。我也一样,觉得买的东西比自己做的好吃。”
祖母的生活方式,我很喜欢。
~
《明亮的夜晚》能被那么多人喜欢,应该是本好书,只是我没有读进去。